新疆「天山哈密翼龙」遗址 发现立体保存的蛋化石
大陆专家在新疆哈密地区发现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翼龙化石集中产地,并首次发现5枚呈3D立体状保存的翼龙蛋,以及雌雄个体共生的翼龙化石遗址。
根据《科技日报》报导,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员率领国际合作团队,经过近10年的野外考察,在哈密地区发现约40个同一属种的雌雄翼龙个体,以及牠们的5枚蛋化石,并把牠们命名为「天山哈密翼龙」(Hamipterus tianshanensis)。
外国专家认为,这一重要发现是「翼龙研究200年来最令人激动的发现之一」。透过研究,团队在翼龙的性双型、个体发育、翼龙蛋及蛋壳显微结构、生殖和生态习性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结果5日被发表在国际刊物《现代生物学》上。
哈密翼龙属于大型翼龙类,成年个体的翼展可达3.5米。这些化石埋藏在早白垩纪的湖泊风暴沉积中,目前已发现大量完整的头骨和下颌,每一块头后骨骼都保存完整,没有被搬运破坏的痕迹。
汪筱林认为,这表明距今一亿多年前湖泊中的突发性大型风暴,导致翼龙遭到毁灭性灾难事件而集群死亡,并和牠们产在湖岸沙滩软泥中的蛋一起快速埋藏。
另外,关于蛋化石,它形状为两端近似对称的长椭圆形,长轴约6至6.5公分。透过对蛋壳显微结构和元素组成等的研究,团队发现哈密翼龙蛋与现生爬行动物如蛇类的某些「软壳蛋」非常相似。这一发现首次明确翼龙蛋主要表现为柔韧的革质蛋壳,蛋壳外层具有薄的钙质硬层。
之前世界上只有报导过4枚压扁的翼龙蛋化石(其中3枚来自大陆辽西地区,1枚来自阿根廷),而它们都没有观察到完整的蛋壳结构。专家认为,3D翼龙蛋及蛋壳结构为羊膜卵壳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更多的化石证据,也填补了翼龙繁殖行为和生态习性研究上的若干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