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天山发现3000年前石砌房址 粗砂红陶片和红烧土块

羊群新疆哈密鸣沙山旁觅食。(图/新华社

本报讯

来自西北大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近日在对新疆海子沿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距今3000年的青铜时代晚期人类居住遗迹,其中的石砌房址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可能是部落贵族居住的地方,引起考古人员关注。海子沿遗址位于新疆巴里坤县海子沿村,距离巴里坤湖仅1公里,遗址地表覆盖牧草,地表散落夹粗砂红陶片局部暴露出石墙红烧土块。考古人员于今年6月初启动了对遗址的全面发掘。随着发掘的进行,大型石砌房址的神秘面纱被一步步揭开。目前,房址的墙体已基本暴露,其东西长30米,南北宽25米,四周用大块砾石围砌,形成坚固的护坡;房址内部由双列多层河卵石砌成的石墙分割出相互连通的多个房间房间内石块围砌的灶,储藏青稞双耳陶罐石锄、砾石、石臼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大量牛、马、羊的骨骼残块。据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马健介绍,从目前的堆积来看,该大型房址曾被长期使用,并经过多次修筑,其与巴里坤县以往发掘的兰州湾子遗址、石人子沟遗址的房址在建筑结构、遗迹类型、出土遗物等方面都比较接近,属于青铜时代晚期兼营农业与畜牧业的古代人群居住遗迹。值得注意的是,与以上遗址的房址相比,海子沿遗址的房址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尤其是砌筑房址护坡的砾石体量大,大多重量在500公斤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吨重。马健认为,这些巨大的石块在遗址周围是没有的,它们很可能是在遗址西南2.3公里处的尖山子开采后搬运过来的,修筑如此宏大的石筑房址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这在当时不会是普通家庭居所,可能是部落贵族居住的地方。此外,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碳化青稞种子、石锄、石磨盘等粮食作物和加工工具表明,当地居民从事一定比例的农业。但是,遗址周围目前还没有发现古代专门用于种植农作物田地,可能当时的青稞种植比较粗放。据考古队介绍,海子沿遗址是新疆天山东部目前已知的海拔最低、距离巴里坤湖最近的大规模房址之一,该遗址的进一步研究对于完善东天山地区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和年代谱系复原该地区青铜时代社会状况与聚落形态,探讨该地区农业人群与牧业人群生产技术、物资传播交流、人群迁徙等学术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新闻来源:新华社港台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