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绿营研商反制 慎防政治后座力
此次修法核心为扩大中央统筹分配税款规模,以充实地方财源、改善地方财政,将可改善过去中央「集权又集钱」,地方只能看中央脸色,建设无法一步到位的状况,惟因最终三读版本并未纳入施行日期,仍在立院审议的2025年中央政府总预算案将首当其冲,恐得重编,先砍28%非法律义务支出预算。
现阶段,绿营内部已初步盘点各种潜在措施,待法律送达行政院后,将比照先前国会职权修法,在10日内移请立法院覆议,立院依法应于15日内作成决议,在民进党团人数居于劣势的状况下,覆议遭否决几乎已成定数,恐怕只有「以拖待变」的效果。
第二种可能因应措施,是行政院长不副署或总统不公布法律。但法界普遍认为,行政院副署权并非制衡立法院的机制,且对于法律是否违宪的解释权在宪法法庭,而非总统,若此例一开,将使行政、立法走向完全对抗,恐非国家及人民之福。
因此,向宪法法庭声请释宪,同时声请暂时处分,也是可能的途径之一。若宪法法庭裁准暂时处分,形同按下「暂时停止键」或「倒数计时器」,在裁定后的6个月内,新修正的法律将暂时无法发生效力。一旦此剧本成真,《财划法》相关争议将可能继续延烧超过6个月。除此之外,行政部门也推演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因应作法:由行政部门再次提案修正《财划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地方税法通则》,纳入先前财政部与地方政府沟通取得共识的多项指标,取代目前修法的五大指标,并调整为实际可行的方案。
知情人士不讳言,目前中央政府总预算案仍在立院审议中,且24日立院将行使7位大法官人事同意权,占据人数优势的国民党团当天才会召开党团大会做出最后决定,种种政治情势动态变化,都将牵动绿营后续作为。
按时程推估,立法院1月21日休会,农历春节将至,此前中央政府总预算案是否能如期通过,是观察朝野气氛重要指标,届时立法院可能已对行政院覆议案做出最后决定。未来3周,就是成为朝野表态的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