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透视》大撒币 轨道建设沦地方绑桩工具

近几年各地大兴土木,轨道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图为高雄捷运。(本报资料照片)

蔡英文政府2016年上台以后,各地轨道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动辄数百亿、甚至千亿的大撒币,是否真符合地方需求?政府总高举「国土规划」的大旗硬推,忽略专家的建言与批评,大型轨道建设沦为地方的绑桩工具。

前瞻基础建设计划8800余亿预算中,有过半数分给轨道建设,但探究各项建设,包括高铁延伸、各地方铁路立体化、推动捷运等,政府无法给出足以说服人的数据分析,告诉大家这项工程非做不可,且在预估运量、工程预算、路线选定等重要指标上,频频被专家挑战。

面对各界质疑,官方说法似乎总会回到同一套论述,指建设是为了国土规划考量、有助于地方经济发展,且铁道是最稳定可靠的交通方式。

这套论述在选举时特别管用,毕竟哪位民意代表敢站在对立方,反对地方建设呢?但看看高铁2015年新增的苗栗、彰化、云林3站,当初也对社会划下大饼,通车7年以来每年乘载量仍落后他站一大截,周边土地又真如规画的开发了吗?还是只成功撑起了房价?

再回过头看高雄捷运黄线与台中捷运蓝线,前者顺利通过中央核定与支持,上月底动工;后者则与中央公文来回了18个月,迟迟得不到进展,究竟是经济评估还是政治考量,民众都看在眼里。

轨道支票少则数10亿、多则上千亿,这还只是表面上的建设成本,后续维修养护、人力成本算下来,才是更可怕的钱坑。许多县市吵着盖捷运,但目前除了台北捷运,各县市想达到具效益的运量,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投入百亿、千亿的轨道建设,官员不能只是作梦般说出20年后的发展会如何,地区发展不会因为一座车站瞬间繁荣,大家要看到更清晰的蓝图,才能相信梦想有被实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