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流失無法圍堵…高齡化失智人口上升 他嘆:寧願得癌症也不要得阿茲海默症
联合报系资料照片/记者林伯东摄影
预防失智症的简易处方──郊山健行
读医学院时,我对细胞的「不正常增生」(即癌症)与「凋亡」(即退化)特别好奇,很想探究这两种生命极端的奥秘。
半世纪后,银发族的我看着癌症的治疗突飞猛进,从手术、放射线治疗、化疗、标靶疗法与免疫治疗等,不断推陈出新,让不少癌症能被治愈或控制。相反地,阿兹海默症的药物研发虽然蓬勃,常以为会有突破,结果疗效却不如预期,因此目前仍仅止于症状治疗。
曾有位朋友感叹:「我宁愿得癌症,即使不能治愈,但有明确的努力目标,而且亲友会因我的奋斗而鼓励我。然而,得了阿兹海默症,心智慢慢流失,不知如何围堵,亲友看了既难过又无奈。」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
因此,「预防是最好的治疗」,对阿兹海默症尤其重要。
我们无法改变高龄、基因与家族史等先天的罹病因子,但可以从后天的危险因子着手,也就是要受教育、多动脑、治疗三高、常运动、多活动、维系人际互动与睡眠充足等。
「走路」是最温和、可行的运动
「走路」是最温和、可行的运动,一般建议每天至少要走四十分钟。近年来,手腕计步器流行,可记录每日累积的步数,简单实用。
《美国神经医学期刊》(JAMA Neurology)于二○二二年九月,刊登一篇来自「英国生物资料库」的论文:让七万八千四百三十位四十~七十九岁的无失智症者,连续戴腕计步器七天,在追踪六.九年后,有八百六十六位罹患失智症。
经统计分析,发现每天走九千八百步者,患失智症的机率减少了51%;但超过一万步,机率不降反升。而每天走三千八百步者,失智症也能减少25%。
当然,这只是参考值,每个人还需量力而为。每天走三千八百步并不难,但若能达到九千八百步,就要赞赏自己了。
远离空气污染,降低失智症发生机率
空气中的污染物如细悬浮微粒(PM2.5),被二○二○年《刺胳针》(The Lancet)期刊的「刺胳针报告」,列入失智症的危险因子之一。包括台湾在内的世界各国众多研究也有同样的结论。
二○二二年一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刊登的一篇论文:「美国女性健康促进记忆研究」(WHIMS-ECHO)追踪两千两百三十九位七十四~九十二岁的社区妇女,平均追踪六.一年,发现空气污染的情况改善后,她们失智症的发生率也跟着降低(PM2.5每减少一.七八微克/立方公尺,失智症便减少20%),显示这两者可能有因果关系。
郊山森林浴,适合高龄族群
大部分银发族的生命力仍很旺盛,距离台湾的平均余命(男七十六.六三岁,女八十三.二八岁)还有好几年,因此得好好预防失智症,才能享受健康的老年。
银发族不若年轻人活蹦乱跳,也不时兴上健身房,「走路」是最方便且不花钱的运动。因此,我想到一项适合高龄族群、简单易行的预防失智处方:「走入山林」。
走入山林,尤其是城巿近郊海拔一千公尺以下的郊山,步道设施和指示牌较为完备,北部如军舰岩、草岭古道和阳明山的许多步道等。
图为《终究一个人,何不先学快乐的独老》书封,宝瓶文化提供
郊山健行,除了欣赏风景、远离空污、走路运动、认识生态,沿途如有人文典故或历史遗迹,更可动脑。最好有同行伙伴,万一发生意外有人帮忙,更可增加人际互动,交换心得,或健行后聚餐同乐。回家后,整理相片、做笔记或写个简单游记,以加深记忆,如此把预防失智的元素几乎都囊括了。
郊山健行的地点何处寻?最好与三五好友,固定每个星期、走不同的景点。社区大学和不少民间团体也有许多走入山林或健走的课程,只要有心,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当然,如果时间与体力不允许,不见得要走郊山,每天在住家附近的公园或绿地走走,也有预防失智的效果。
(本文出自《终究一个人,何不先学快乐的独老》,宝瓶文化出版,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