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光:马背上的校长最盼学校来教师
前言:
正能量这个词,在2012年大放光彩,也许是因为有太多负面情绪,太多人需要用正能量为自己打气,让自己有动力赶走这些负面情绪。那教育的正能量是什么呢?
用自己的勇气,责任、坚持、梦想和智慧,在教育的道路上前行,这样的人和事,就是教育的正能量。
因为他们,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美好前景,因为他们,我们为自己传递正能量,因为他们我们无数次原地满血复活。
人物:徐德光
关键词:教育正能量之坚持
推选理由:
没有路,他花一年的时间为孩子们砍出一条路;没有书,他用两匹白马驮回孩子们的书。徐德光,37年做这些密林深处孩子的引路人,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也用自己的美丽情怀感染着自己的学生,让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教师后继有人。
1975年8月,扇子林成立了一所新的小学,这一年,徐德光18岁,他像其他年轻人一样,自告奋勇来到了这里,成为了扇子林小学的一名教师,只是他没有想到,在扇子林小学,竟然一呆就是37年。
2012年8月,26岁的徐德光上课结束后打开电视,竟然发现自己被评为了“最美乡村教师”,这是个央视评出来的奖,他这才想起来,前段时间,有记者来采访他,还给他拍了视频录了像,也许就是这样被评上的吧。这37年间,他曾被评为遵义市优秀教师,全国劳模,甚至在国庆60周年被邀请到天安门观看国庆阅兵式,因此,他并没有把这次获奖太当一回事。
不过,事情并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
来采访他的媒体一下子变多了,周围的人也知道他获奖了,在旁人看来这样的坚持换来的奖项是实至名归的,但是拿徐老师的话说,周围的人却是有羡慕的,也有嫉妒的。他说,毕竟这里的环境不一样,是在农村。
和徐老师进一步的交流才知道,原来自从被评委最美乡村教师,大家都知道了这里有个扇子林小学,这个小学的孩子生活艰苦。捐款捐物的人也多了,孩子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也许正是如此,才有了嫉妒的目光吧。
18岁做老师 曾经也想离开却被叫了回来
拿徐德光的话说,其实自己并不是从没想过不离开,当年他结婚生子后,已经做好了离开的打算,可是下山没几天,好几个家长去找他,说他一走,孩子们都不上课了,辍学的辍学,离开的离开,这么一说,他也顾不得妻子的不情愿了,毕竟有这么多孩子等着他去教,结果,他这一去,就再也没离开扇子林小学。
徐德光教了37年的书,他究竟带出了多少学生,他自己也算不过来了,但是他说,现在村子里50岁以下的,基本上都是他的学生。
现在再问他,已经得到了这么多的荣誉,还有没有想过要离开,他摇摇头:“肯定不会走了,我会一直干到退休。”。
马背上的校长徐德光
现在的扇子林小学,有4个年级12名学生,12个并不是学校学生最少的时候,这所学校也最少曾经只有8个学生最多也不过30个学生,徐老师称,这是因为山上的人慢慢都搬走了,学生读到5年级就得下山,徐德光已经在申请增加5年级了,相信有了关注这个申请应该不会太困难。
18岁的时候徐德光曾经用整整一年时间砍出了一条5公里长的羊肠小道,住在山下,上学在山上,这是个最大的问题,年轻的时候身体好,可是岁月渐长,那山路也显得愈加陡峭起来。1998年,41岁的徐德光买了自己的第一匹马,骑马上山,结果这匹马太小不适合,99年,他买了自己第二匹马,他给马起名白龙,这一骑就是12年,这12年,白龙驮过他走过这段上山的路程,也驮着学生走入学校。
2004年,徐德光被评为遵义市优秀教师,教育局有人来视察,看到他骑马上课,觉得新奇,就随口说:“你这老徐可是马背上的校长啊!”。没想到这句玩笑话竟然被人记住了,马背上的校长也就从此保留了下来,大家都愿意称徐德光为马背上的校长。
一个人骑马上山有多危险,虽然这是条走了几十年的路,但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有一次,徐德光骑马从马上摔了下来,一下子就没了知觉,幸好上山的村民及时发现了他,这才救下了他,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但是徐德光从没有想过放弃,荣誉越多,反而越不会离开了。
2011年,白龙退休,徐德光买了第三匹马“黄妞”。这匹马还在陪伴他和他的学生,一起走过上学的路程。
出了马背上的校长这个听上去相当文艺的称号,徐德光还有个听上去让人心酸的称号“丐帮帮主”。提起这个称号,徐德光一方面是回忆,一方面是感伤:“那时候孩子们吃不饱穿不暖,我见人就问你有没有不穿的衣服,多的食物,久而久之大家就都知道了,有什么不要的,给徐德光,从此也就有了丐帮帮主这个称号。”不过自从获评最美乡村教师,捐款捐物多了,孩子们现在温饱不是问题了,这个丐帮帮主也改称为过去式了。
马背上的校长最盼望学校能来老师
孩子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了,这才只是改变的一小步,对于徐德光来说,最大的心病还是教师。
现在的扇子林小学共有3个老师,他是一个,还有他的学生陈道坤,当年徐德光把陈道坤从工地上拉回来教书,没想到这一呆,就是20年。只是悲哀的是,陈道坤现在都还是代课老师。
“还有一名新来的老师,这名老师很特殊”徐德光说:“他已经退休了,究竟是干什么的不知道,他也是看到了媒体对学校的报道后赶来的,给学校盖了两间板房,给孩子们代课,不求报酬。”
“虽然现在学校课开齐了,但是现在学校的老师毕竟都不规范,教育局也计划安排一名老师来给我们进行培训。而且有些课程,我们的老师年纪大,也都带不了。”徐德光很无奈。这样的地方留不住人,每个月800块钱的工资,也不见得能转正,最主要的是在这山沟沟里,年轻人呆不下去的。
和徐校长谈起我们今年的活动主题“教育正能量”,他自己尴尬的笑了:“这个让我怎么回答呢?这个词我不太理解。”而说到对中国教育的期待,他的回答就更实际了:“其实对于我们扇子林小学来讲,最迫切需要的改变就是有老师愿意来任教,这就是我们最期待的改变。”
听到这里编辑感到一阵心酸。曾经采访很多教育专家、学者,他们可以针砭时弊,对中国的教育大家评论指点江山,甚至连自己都可以说出一些教育改革的建议来,但是听到徐校长说自己对国家教育的期待就是扇子林小学能有更多教师到来时,编辑还是忍不住感慨起来:解决乡村教师的生存现状,惠及中国农村的青少年教育,在中国这广袤土地上,也是应该大家去关注的现实。
“从来没想过自己做的事情意义有多么深刻多么重大,之前想过走,但是孩子们的情况实在不容许我走,也就一直留了下来。”徐德光的话没有什么长篇大论立意深度,他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多么伟大,但是在编辑看来,这样的行为,通过媒体的报道,让社会关注乡村教师群体,关注农村儿童教育,这样的关注和感动对中国教育而言,无疑称得上正能量。
后记:
想要采访徐老师的想法,在确定了教育正能量这个主题时就形成了,对中国教育发展有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坚持37年,徐老师的事迹实在是太符合我们对教育正能量中坚持这个关键词的诠释。就是他了。
但是编辑要找到徐德光的联系方式并不容易,这是个上学要翻山越岭,孩子要光着脚板出门的地方,甚至连吃饭都是个问题,更别说通过网络寻找到徐老师,最终编辑通过一名曾经做过扇子林小学志愿者的学生得知了徐老师的手机号码。
采访的最后,编辑跟徐老师说这个内容会登在网上,他说那我看不到了,我们这上不了网,是的,也许徐老师还并不知道媒体能做的是什么,但是从目前来看,他看到的是媒体的报道对学校,对孩子有好处。也盼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让这种正能量传播和延伸,这也是我们做此策划的初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