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两岸真正公约数
(示意图/达志影像)
当前两岸关系已经到了「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地步,几乎在任何问题上都处于对抗状态,或者至少也要包装成对抗状态,台湾官方和绿营对大陆是全线抹黑的操作,大陆舆论对台湾也同样是一片轻蔑之态,只喜欢寻觅台湾低能弱智的言论,借此形塑台湾的整体反智形象。
这些操作都只是为了迎合内宣的需要,对两岸僵局的化解没有任何意义。然而,在这种操作的加持之下,两岸原本就已经南辕北辙的民心只能更加疏远,也让两岸谋求共识的困难指数无上限升级。
许多关心两岸前途的专家先进都在苦苦寻觅两岸仅剩的公约数,过去很多人提出中华民族或者中华文化是两岸当然的公约数,也有人说孙中山可能是两岸都能接受的公约数,后来也有人认识到台湾对「中华民国」的坚持,希望推动两岸都来接受「中华民国」,或者至少认为「一中各表」是两岸的公约数,即便很多人都知道蔡政府对中华民国的坚持不过是借壳上市,他们仍选择相信,只要中华民国还在,两岸的历史和法理连结就依然还在。
然而,这种纠结于形而上的名词之争本身就走错了方向,这是因为,两岸关系看起来是什么人都能发表几句看法的议题,殊不知这是一个高度复杂且极具专业性的难题,真正能够对两岸症结说出个所以然的人屈指可数,对99%的人来说,两岸议题只能用浅显明了的方式来展示,且可以让人们在此基础上「自以为」产生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这也是为什么20多年前,「一中各表」可以让当时的台湾人产生认同感,「亲中卖台」也可以在10年前成为国民党的标签,而「辣台妹」可以在过去两年成为选举唯一拥有说服力的名词,事实上,这些词汇本身是不是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会不会相信。
当仇中抗中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任何试图消解这一论述的说法都会被推到对立面,这就是国民党为何进退维谷的核心原因。当马英九还在争论一中各表的时候,当大陆学者还在审慎地思考要不要给中华民国一点空间的时候,殊不知绝大多数台湾人对此根本毫无兴趣,他们的意见清楚明了,当外国人问他从何而来时,他只会说来自台湾,绝不会说来自中国或者中国台湾,一如大多数香港人也会说来自香港,不会说来自中国香港或者中国,但一个来自福州的大陆人,一般就只会说来自中国,或者中国的福州,差别就在于此。
换言之,当台湾人重新对中国有认同的时候,谈一中各表或者中华民国才有意义,而在此之前,讨论这些议题显然只是法理和学术论辩,一点都不接地气。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法理上两岸的分歧是要不要离婚的问题,但在现实上,其实是两岸要不要在一起的问题,对其中一方来说,连谈恋爱都还不存在,遑论结婚,甚至更极端一点说,可能连想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随着大陆实力和影响力的壮大,两岸法理分歧其实胜负已分,大陆只需要按部就班进行必要的风险管控即可,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是处理现实问题,亦即,即便自己还拿着结婚证,也要下定决心,以一种重新认识、重新示好、重新恋爱最终走向重新在一起的心情来处理两岸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