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第二次出山时,遭到御史弹劾后,他是如何应对的?

严嵩作为大明王朝历史上著名的大奸臣、大贪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自保。

明朝中后期,皇帝大多昏庸无道,不仅宦官当道,朝中的大臣们为了争权夺利,党争不断,让一些想干实事的官员,举步维艰。

严嵩很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没有本领与朝中的权臣以及奸佞小人们争斗,因此,他先后两次在江西老家隐居,以此躲避朝堂上的争斗。

严嵩第二次回到朝廷工作,是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四月,此时,正德皇帝朱厚照刚刚驾崩一个月时间,其堂弟朱厚熜以藩王身份,被首辅杨廷和派出的朝廷使者,从湖广行省安陆州迎接到京城,继承皇位,即嘉靖皇帝。

新皇帝即位,让严嵩看到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情景,希望能在仕途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光宗耀祖。

可是,才回到京城的严嵩,就遇到了一桩让他始料不及的事情,遭到御史的无情弹劾,差点让他被满门抄斩。

一直在家隐居,害怕陷入党争的严嵩,终于恍然大悟:一味逃避,是不能避开他人陷害的,只有手中权,才能自保。

正是这次生死攸关的事件,让严嵩的心理彻底发生变化,一步步朝权臣的方向发展。

御史之所以弹劾严嵩,是因为宁王朱宸濠的谋反。

宁王的封地在江西南昌,作为江西人的严嵩,是否与宁王有来往,不得而知。一贯喜欢望风而奏的御史,相信也不会空穴来风诬陷严嵩。

正德十四年六月中旬,严嵩从广西桂林出差返京途中,经过江西临江府时,恰逢宁王朱宸濠谋反。南赣巡抚王守仁(王阳明)兴兵平定宁王的叛乱,严嵩虽然与王守仁私交不错,但严嵩既没有去帮助王守仁,也没有回京复命,而是再次选择隐居。

也就是说,严嵩自始至终,都没有参与到平定宁王的战争中,与宁王没有丝毫关系。

但是,严嵩回到京城后,竟然有御史突然弹劾他,认为他与宁王府中的太监毕真私通。

与谋反之臣私通,按照大明律例,是“欺天罔上,罪不容诛”的大罪,弄不好要被满门抄斩。

这件事,让严嵩毛骨悚然。

面对御史的弹劾,严嵩自然要先保住自己,为此,他特意上了一道奏折,为自己极力辩护。

好在此时的内阁首辅是杨廷和。严嵩参加会试的时候,杨廷和是主考官,按照科举考试制度,严嵩与杨廷和有一层师生关系。杨廷和对严嵩的学识很是赏识,自然会竭尽全力保护他这个弟子。

在杨廷和的斡旋下,严嵩化险为夷。

不过,这件事给严嵩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他一直小心翼翼,对朝堂上的争斗敬而远之,没想到自己无论如何躲避,也会飞来横祸,差点殃及全家。

严嵩恍然大悟:只要进入仕途,就没有风平浪静,更无岁月静好,即使自己不去招惹他人,他人也会主动找上门来。

无法躲避,就只有战斗。在官场上,只有自己的手中有权,才能自保,才不受他人的欺负,而且,也才能欺负他人。

正是这场危机,让严嵩看到了权力的威力,他才开始千方百计要不断往上爬,他要成为那个权倾天下的人物,让他人在自己的面前瑟瑟发抖。

从严嵩后面的手段来看,他确实很厚黑,很毒辣。

参考资料:《钤山堂集》《严嵩传》《南宫奏议》《历官表奏》《嘉靖奏对录》《明史》《明通鉴》等。(图片为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