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交大携手林口长庚研究发现 妈妈声音能减缓宝宝疼痛
阳明交大护理系教授陈纪雯(右)与林口长庚护理师余宛蓁。(阳明交大提供/李侑珊台北传真)
婴儿照护示意图。(阳明交大提供/李侑珊台北传真)
一份来自阳明交大护理系与林口长庚医院针对早产儿足跟穿刺的研究,发现早产儿在足跟穿刺采血期间,如果听到母亲的声音,婴儿的心跳频率会比较稳定,同时外在的疼痛反应上也会比较低。研究成果已刊登于《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
在兼顾抽血检验及流血风险的考量,足跟穿刺是针对新生儿常见的采血技巧。将用针扎在婴儿脚跟,对于医护团队是可以获知早产儿健康情况的方法。不过这种侵入式检查造成的疼痛,不仅对早产儿有负面影响,也往往是母亲担忧的地方。
为了证实妈妈声音对宝宝的重要性,阳明交大护理学系教授陈纪雯组成研究团队,硕士生余宛蓁同时也是林口长庚医院新生儿加护病房护理师,将64位早产宝宝随机分成实验组与控制组,让实验组早产宝宝在出生后第4天接受足跟穿刺的过程中,前3分钟就开始预先拨放妈妈录制好的童书《小骐的黄柿子》,并控制音量在70分贝以下,直到整个穿刺过程结束。
团队将宝宝的疼痛透过脸部表情、哭声、呼吸、手、脚、警醒程度等6项指标来衡量。实验结果发现,播放妈妈声音确实能让宝宝的心跳速率与疼痛指标明显低于控制组。
除此之外,研究团队也在实验中发现,聆听妈妈声音的宝宝,呼吸速率较为和缓,血氧饱和度提升,母婴连结更好。虽然这3项指标所呈现的数据未达显著差异,但实验组在数据上确实有较好的表现。
过去法国研究也曾发现,播放妈妈朗读名著《小王子》的录音档,有助于平稳宝宝的心跳频率,降低妈妈不在身旁的不安全感。不过这样的效果似乎与妈妈的声音大小有关,当录音档的声音超过70分贝的时候,宝宝的心跳频率不降反升,显示出太大的声音对于安抚宝宝没有帮助。
陈纪雯表示,早产儿需要长时间接受高频率的医疗照护,加上病房会客时间与空间限制,都让妈妈没有办法适时地陪伴在孩子身旁,疼痛不仅是生理上的感受而已,也会影响宝宝的行为反应。
余宛蓁说,这项研究除了证实妈妈声音对宝宝的影响外,也提供临床护理人员在照顾早产儿时,尤其是进行足跟穿刺时可以考虑更多的母婴亲善措施,让我们早产儿的环境更为多元,并在临床中提供以家庭为中心之新颖照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