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打通隐形小巨人的筹资路

去年底迄今,大陆一方面严打互联网企业,一方面鼓励扶持「专精特新」企业的动作,已令敏感的市场人士嗅出过去「重软体、轻硬体」的环境即将改变。

所谓「专精特新」企业,就是台湾媒体常说的「隐形小巨人」。按照A股上市法规,这些拥有技术、但缺乏规模与财力的「专精特新」企业,有意上市者多会被分去新三板,而原先成立新三板的初衷,就是为了这些企业提供筹资的通路。

但多年下来,新三板现存7千多家企业挂牌,但在企业知名度不够、投资者门槛过高、二级市场流动性不佳,以及转板困难等问题困扰下,新三板的弊端十分突显,包括多数企业仅有挂牌后的一日行情,此后就变成终年毫无成交量的僵尸股,改革之声多年不绝。

大陆成立京交所,一方面为解决新三板困境,打造更有层次的资本市场;另一方面,进入新三板精选层的「专精特新」企业,之后可望获取转板资格,取得更大的资金与资源快速茁壮,成为制造业某一环节具备实力的小霸王,这也符合大陆官方这些年不断强调产业升级、制造强国、打造本土供应链思维。

另一方面,京交所的成立,最大的获利者可能还是北京市。据8月底北京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当地拥有大陆数量最多的「专精特新」企业,到2025年,其产业增加值占北京生产总值比重将逾达30%,并在特种机器人、创新药、自动驾驶、人工智慧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可见在全国研发中心之外,大陆政府也积极透过京交所成立,谋划以北京为大陆的制造业、供应链重心,未来或有一批上市企业协助大陆攻取全球新兴制造业市场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