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史館「當代噶瑪蘭人」發表 族人盼取得原民身分

宜兰县史馆发表新书「mai qaRapungus──当代噶玛兰人的生命纪实」,并办理特展,盼唤起社会对噶玛兰族的关注;书名「mai qaRapungus」,就是噶玛兰语的「不会遗忘」。图为29位受访者之一潘子淦。记者陈敬丰/摄影

宜兰县史馆发表新书「mai qaRapungus──当代噶玛兰人的生命纪实」,收录29名当代噶玛兰族人的生命故事。噶玛兰族复名之父偕万来的女儿偕淑月说,噶玛兰族虽已在2002年复名,但宜兰仍有非常多的族人受到现行法规限制,无法恢复族人身分,盼政府尽速完成修法。

县史馆长廖英杰说,1987年噶玛兰族人在台北新公园(今228纪念公园)的丰滨之夜中,表演噶玛兰族的仪式、舞蹈和乐曲,展开噶玛兰族复名运动;发起人偕万来同年为了查找资料,来到宜兰史迹文物小组(今县史馆),小组人员大吃一惊,「原来真的还有噶玛兰族人」。

偕淑月回忆,偕家是从宜兰移居花莲的噶玛兰族人,复名前持有阿美族身分,祖父过世前交代父亲偕万来「有机会一定要回到宜兰寻找族人」,偕此后陆续通过各地兵役资料寻找同姓族人,过程中也逐渐酝酿推动族群复名的想法。

1980年代间,偕万来看到一则名为「最后的噶玛兰人」的报导,既感叹「原来许多人以为噶玛兰族消失了」,更坚定族群复名的决心,1987年借着丰滨之夜的机会正式开展复名运动,2002年成功让政府认定噶玛兰族为台湾第11个原住民族。

偕万来2008年去世,至今将满15年,噶玛兰族复名运动仍未竟全功。现行原住民身分法第2条规定,平地原住民须在国民政府来台初年几次开放登记中,登记成原住民,才能取得原住民身分;即使2002年后噶玛兰族复名,民国4、50年代未登记的族人也无法取得身分,子女亦然。

偕淑月感叹,数十年前社会氛围对原住民不友好,许多长辈害怕受到歧视、压迫,没有选择登记,现在就算想取得原住民身分,也不得其门而入;尤其宜兰非常多的族人属于这类状况,希望政府能尽快修正原住民身分法。

县史馆表示,目前全国登记的噶玛兰族人约有1000余名,大多分布在花莲,宜兰只有8人,根据学者研究,宜兰可能有近千名噶玛兰族人无法取得身分。县史馆耗时7年、访谈29名当代噶玛兰人的生命经验出书,办理特展,希望持续唤起社会对噶玛兰族的关注;书名「mai qaRapungus」,就是噶玛兰语的「不会遗忘」。

国立东华大学法律学系主任蔡志伟Awi Mona指出,去年宪法法庭宪判字第17号判决,现行原住民身分法第2条属于违宪,政府应在2025年内修法,让具有原住民身分的历史事实、文化和自我认同的族人取得原住民身分,且应从宽认定;若政府能依照判决修法,2年后宜兰的噶玛兰族人有望「复名」。

宜兰县史馆长廖英杰说,1987年噶玛兰族复名之父偕万来到宜兰史迹文物小组(今县史馆)查询资料,让小组人员大吃一惊,也自此开启宜兰县推动噶玛兰文化复振。记者陈敬丰/摄影

宜兰县史馆发表新书「mai qaRapungus──当代噶玛兰人的生命纪实」,县长林姿妙(右二)、噶玛兰族人牵手跳起噶玛兰传统舞蹈。记者陈敬丰/摄影

「噶玛兰族复名之父」偕万来2008年去世,但噶玛兰复名运动仍在持续,其女偕淑月盼望政府尽快修法,让宜兰族人也能取得原住民身分。图/家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