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社携手 医路同行
首都儿科研究所志愿者服务部成立已有7年时间,随着国家发布《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指出要建立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工岗位,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可以设立医务社工部门,配备专职医务社工,协助开展医患沟通,提供患者支持服务,首儿所的医务社工工作进入发展“加速期”。目前,医务社会工作已覆盖了18个临床科室,每年服务患儿超过1万人次。
首都儿科研究所党委书记刘中勋表示,“我们在探索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基础上,对医务社工进行角色定位,协助患儿和家长解决因疾病导致的心理、社会问题,提供情绪疏导、医疗救助、助医陪伴等服务,努力打造有温度的儿童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患儿和家长的支持者
医务社工乔踔第一次见到星宇时,他蜷缩在病床一角,不断叫喊:“妈妈,我疼,我受不了”,然后用力撕咬着秋裤,裤子上的洞又变大一圈。“你看看这屋里的孩子,就你年龄大,就你哭个没完”,星宇妈妈眉头紧锁,把脸转向了另一边。
星宇今年12岁,是个品学兼优的阳光型大男孩,但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后,漫长而痛苦的治疗让他变得脾气暴躁,抗拒治疗,严重影响了诊疗效果,家长和医护人员都感到束手无策,因此请来医务社工乔踔帮着想想办法。而乔踔认为问题没有那么简单,除了星宇对治疗的情绪反应强烈外,母子间的沟通也很不顺畅。
乔踔在病房蹲守了一天,对星宇和家长的心理压力、亲子关系等问题进行评估,打算从他的兴趣爱好、学业等方面入手,建立专业服务关系,重点缓解星宇紧张焦虑的情绪,其次对母子的沟通行为方式进行指导,从而改善亲子关系。
他下载了火影忍者游戏,向星宇“虚心请教”如何升级;借来一套《哈利波特》,和星宇一起阅读打卡、交流心得;两个人不仅在微信上交流,还要每天见面“话疗”。乔踔耐心地劝说家长“不要和其他孩子做比较,给予星宇足够的尊重,特别是在化疗期间更要耐心疏导孩子的焦虑和压力”,并帮助在医院附近联系了一个价格实惠又干净卫生的日租房间,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经过6个星期的个案服务,星宇的状态明显改善,能积极地配合后续治疗,家长的各种压力得到了很大缓解,而乔踔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星宇换了新裤子,他和妈妈心中的‘空洞’也被我们一点一点地填补平整了”。
志愿者服务部主任杨学静介绍说,“医务社工通过参与病房查房、医护人员转介,发现有需求的服务个案,经过专业评估后提供个性化服务,目前已经完成了个案服务36例,救助个案1100余例。”
帮助患儿和家长解决对疾病的恐慌、对医院环境的不适等问题,除了个案服务外,还设置了形式多样的社工小组服务,如患儿的治疗性小组、成长陪伴小组,家长的心理减压小组等。2019年至今,开展小组服务10余期,这些活动舒缓了患儿情绪,促进了对疾病的适应,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一位家长参加活动后深有感触地说:“医务社工为孩子枯燥的住院生活添了一分亮色”。
社会资源的链接者
今年5月,一岁多的梓洋因为反复肺炎,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被送到首儿所呼吸内科治疗,原以为过段时间就可以出院,没想到主管医生说“从病史和检查化验结果看,孩子患有先天性双主动脉弓、卵圆孔未闭、气管狭窄,建议肺炎治愈后再进行先心病矫治手术。”听到这话,梓洋爸爸从心里凉到了脚底,“孩子出生后就一直生病,断断续续的治疗已经花光了家中积蓄,后期的手术费只能找亲戚朋友帮忙凑凑了”。
心脏外科主治医师孟兵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告知家长如果符合条件,可以申请专项基金,又详细讲解了网上申报方法,帮助准备各种申报材料,经过志愿者服务部对接和申批,成功申请到了2万元资助。
经过两次手术、40天的住院治疗后,梓洋终于康复出院。办理完出院手续,梓洋爸爸特意找到孟兵:“住院花了13万多,我还盘算着这一大笔钱什么时候才能还清,结完账才知道,老家的社保可以报销大部分,加上您帮我们申请的2万基金,自己掏2万就成了,我这心里一下子就松快了,太感谢您了孟大夫!”
2013年,志愿者服务部成立以来,先后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爱佑慈善基金会等20余家慈善组织合作,对白血病、先天性出生缺陷、先天性心脏病等百余个病种进行不同程度的资助,截至目前,已资助患儿1100名,资助金额3800万余元。像梓洋这样,“基金救急”的案例不在少数,这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关系,大病困境患儿的医疗救助已逐渐从“救命转向救急”。
此外,志愿者服务部还与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北京同心圆基金会合作,在医院周边建立“小家”,为求医路上的困境家庭提供临时住所。200多个家庭通过入住“小家”解决了照顾孩子不便、经济压力大的的燃眉之急,并感受到了社会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的关心,以及医务人员和病友们的支持。
志愿服务的策划者
2017年,志愿者服务部推行“医务社工+志愿者”的管理模式,要求医务社工以患者需求为导向,设计服务岗位、策划服务项目、招募志愿者、协助项目实施、督导服务内容、及时发现问题并运用专业方法帮助解决,既延伸了志愿服务的内涵,又提升了志愿服务的专业化、项目化水平,为志愿服务管理和发展提供了新方案。设计开发了多个“童”字号品牌志愿服务项目,获得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金牌项目、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五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2017年4月,“暖心病患志愿服务队”招募了20余名曾经接受社会资助和关爱的血液病患儿家长,经过岗位培训,在门诊大厅提供自助挂号协助、指引就诊位置、宣传医改政策等服务,既发挥他们了解医院布局和就诊流程的优势,又通过帮助别人回馈社会,起到很好的社会效应。
钟女士是这支服务队的唯一女性,报名参加志愿服务时,她的女儿就住在血液内科的层流病房。为了保证8点准时到岗,她一大早做好早饭送到病房,然后到门诊志愿服务2个小时,再赶回家给孩子做午饭。“可能因为我有着坎坷的就医经历,所以更能体会那些外地来京求医家长的焦急心情”,耐心细致的解答,轻声细语的安抚,钟女士的服务就像点点春雨,滋润着患儿家长的心田。
2017年12月,牵头成立了“守护儿童健康志愿服务联盟”,带动20余家爱心单位参与守护儿童健康。目前,首儿所注册志愿者1733人,累计服务时长78678小时,其中90%来自联盟单位。在医院门诊大厅的自助机旁、温馨港湾健康站、手术室的有声绘本阅读区、病房举办亲子活动的现场,都有“桔马甲”热情服务的身影。
刘中勋说,“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医务社会工作对于改进医疗服务、提升医院人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意义重大。《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为北京医务社工的发展提供有利契机,破解了很多发展难题。下一步,首儿所将认真落实文件要求,继续以促进医学人文、改善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患为目标,以患儿和家长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为患儿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文/杨学静、池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