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策划 “人刀合一”外科大师黄健,内心不能触碰柔软处是家人
金庸先生的武术有境界高低之分:刀在手中;手中无刀、心中有刀;手中无刀、心中亦无刀。相传,外科医生也有相似的三大境界,其中最高境界为“手中无刀,心中无刀”。
进入“无刀”境界,这也是我国著名泌尿系肿瘤微创治疗专家,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黄健从医40余年在微创外科上的不断创新进取写照。他在临床、教学、科研投入了百分百的时间和精力,内心深处不能触碰柔软处便是家人,“对他们我也是愧欠,为了事业,家庭总会有一些牺牲。”
胸有沟壑,落刀精准
手术刀落在哪?刀锋往哪个方向走?解剖位置及数据已内化于心,黄健教授运用腹腔镜实施肾脏、膀胱和前列腺等高难度手术时,熟练地将手术步骤外化于行。
这一切都来源于永不停歇的刻苦训练和不断挑战难题的勇气。在27年前,也就是1997年,38岁的黄健接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当时膀胱癌的手术方式就是整个膀胱进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同时还要做盆腔淋巴清扫。遗憾的是,切完膀胱以后,尿没地方走了。大部分情况就只能做一个腹壁造口,术后患者就用个尿袋收集尿液,有时候还会出现漏尿、皮疹糜烂、异味等情况,这对患者来说,难以接受,因为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造口可导致内压增高,输尿管容易反流,可能会引起肾功能损害,所以传统手术方式并不完美,遗留下很多问题。”
如何把手术做得更完美,还给患者更好的生活质量?2002年,黄健开始尝试新的手术方法。黄健回忆说:“那个时候开展每一种新手术,主要靠自己摸索,先在动物身上做实验,成功后再为病人手术。手术器械也非常简陋,腹腔镜影像不清,不像现在有高清镜、3D立体镜。止血设备也只有电钩和钛夹,没有超声刀,能量平台等先进设备。”
在这种形势下,黄健教授的团队尝试将回肠折叠成M形,因为折叠后的回肠非常接近正常膀胱形态。再将输尿管与新膀胱相接,将输尿管管口劈开,做成乳头状,再将其种植到新膀胱上,这便可以解决传统种植方式易造成尿液反流的问题。
方法很巧妙,但手术步骤却很复杂。黄健说:“最开始做这个手术时,从早上8点做到晚上8点,整整12个小时。后来,随着技术的改进,技术的熟练,大概三个多小时,就能把这个泌尿外科的最难、最复杂的手术做完。”
经过十几年不断改进,黄健教授首创的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成为目前膀胱癌根治手术的标准,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指到哪打到哪,想保护什么部位就能保护什么部位,”黄健说,“目前的手术创伤减少,出血少,我们要求手术后保留性功能、保留生育功能,让患者术后得到更好的生活质量。”
腹有乾坤,桃李满园
不仅手术精湛,黄健教授还是《中华泌尿外科杂志》总编辑、《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主编,2019及2020中国膀胱癌诊疗指南主编……由于他在泌尿外科领域取得学术领导地位以及在临床和科研方面获得的卓越成就,2013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此后的11年时间里,他历任候任主任、主任委员。
而孙逸仙纪念医院的泌尿外科则被行内人称之为“仙尿科”,因为这里是中国泌尿外科发源地,林天歆、许可慰、黄海、何旺、郭正辉……泌尿外科大咖云集。这离不开黄健教授对学科规划发展的远见卓识,对学生启智润心因材施教。
据记者了解,“仙尿科”的专业涵盖肿瘤、微创、结石、前列腺与下尿路疾病、移植、男科、小儿泌尿共8个亚专科,肿瘤、微创、结石亚专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黄健表示,“现在年轻医生的培养,要因材施教,有些学生科研搞得很好,我们就给他多压担子,向临床科学家的角度去培养;临床操作做手术非常有悟性的学生,就要朝临床医学大师的角度来培养;还有的学生教学好,我们就朝教师、教授这方面去培养。这就是分类来培养人才,我们也希望年轻医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找到好的方向,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研究者或者教师。”
聪明有悟性,做医生还要有良心
对年轻医生来说,像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这类高难度的手术,学习的曲线会很长。黄健教授坦言,做好这个手术,至少要50-100例手术的培训,才能够对手术步骤比较熟悉。“作为外科医生要有点悟性,高难度的手术可能至少需要10年的经验才能慢慢掌握。我们带很多研究生,这就相当于师带徒,手把手地教。”
当然,聪明有悟性还不够,做外科医生还需要有良心。黄健教授对弟子要求仁心仁术,“你要很关心、很关爱病人,勤奋,肯吃苦,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目的都是为病人服务。”
做医生很辛苦,所以能吃苦是做医生的前提条件。“每天基本上早上7:30上班,手术做完了才能下班,不论你做到几点,哪怕凌晨两三点,第二天早上8:00也要准时出现在病房交班,忙碌的工作都是因为患者,我们要把他们治好。”
医者仁心,心中有爱,眼里才会有温柔。实际上,只要选择做医生,可能就没有个人时间,几乎需要整天都泡在医院里。黄健说起自己的工作,竟已习以为常。“很多病人从外地来,在门诊不得不加号,所以门诊时间就会拖延至下午六七点才能下班。有的病人接收入院,紧接着需要手术的要尽快完成,所以这就是一个永不停歇的征程,从门诊、住院到手术、术后管理,直到患者康复出院。这就是我的工作,尽最大的努力来满足患者的需求。”
有得有失,对家庭永远愧欠
作为一名医生,在医学上勇攀高峰获得巨大成就,把所有时间都给了患者,对家庭而言就是一份深深的愧欠。
“每天工作,看到病人得到治疗,能够及时康复出院。患者家属一声谢谢,那就是对我们医务工作者最大的鼓励,这也是激励我们天天努力工作的一个无形的动力。”黄健谈起自己最满意、最开心的时候,就是患者一句谢谢。
为他人服务,被需要、被认可、被信任,这其实也是幸福的开始。
实际上,走上学医这条路,对黄健也是幸运的。“假如不做医生,我也很难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以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就是一个农民,耕田种地,在1978年恢复高考第二年,我幸运地考上大学,选择读医,这才走上了医学的道路。”
黄健在1983年大学毕业后,至今从医41年。当记者被问起,顺利完成一台超高难度的手术或者某一项科研成果得到业内的认可,自己非常开心满意时,会怎么庆祝?他竟然一时语塞,微微一笑,“真还没有什么庆祝仪式,好像没有这种习惯,如果真的要奖励自己一下的话,那就好好休息一下。”
一心扑在工作上,把时间都了留给了病人,这么多年来,黄健教授基本上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对家庭来说,肯定是有遗憾,特别是小孩,他小的时候,我也很少带出去玩;对爱人,也很少有时间陪她出去旅游。没办法,为了事业,家庭会有一些牺牲。庆幸的是,他们都能够理解我,作为医生,我们只要从事这个职业,必然是有得有失。”
策划 龚丹枫 王倩文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刘文琴图 受访者提供视频 记者 张华 实习生 刘秉汶 谢嘉祺配音 谢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