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機為主的童年抬頭 心理學家揭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大块文化今日在市长官邸艺文沙龙举办「失控的焦虑时代」新书发表暨记 者会。记者李芯/摄影

世界各国都在关注儿少网路成瘾问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特(Jonathan Haidt)在「失控的焦虑世代」一书中,探讨「以手机为主的童年」对全世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与解方。儿福联盟研究发展组副主任吕佳育指出,重度使用手机、网路的孩子受到情绪困扰、焦虑的情况更显著。心理师也表示,在孩子使用手机的自律能力不足的阶段,不应让孩子有这么多使用手机的自由时间。

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海德特所着「失控的焦虑世代」,探索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急遽恶化的现象,大块文化今日举办中文繁体版记者会。海德特在书中归纳全世界青少年心理健康崩溃的主因,受到两条轴线的双重影响,一条是从1980年代开始「以玩耍为主的童年」式微,另一条是从2010年代开始「以手机为主的童年」擡头。

海德特指出,在这个阶段,手机本身的功能把孩子吸入手机,产生干扰儿童社交和神经发育的「童年大重塑」,也因而导致孩子「睡眠剥夺、社交障碍、注意力碎片化、手机上瘾」情形。

大块文化董事长郝明义表示,近十年他一直关注台湾年轻世代遭遇不同于过去世代的困难和挑战,在去年的作品中也特别指出青少年手机多巴胺上瘾,以及校园对心理辅导需求激增到难以负荷的课题。

吕佳育指出,「网路成瘾」的标准是一周使用42小时以上,根据调查,台湾有三成儿少的每周上网时间达标,而重度使用手机、网路的孩子受到情绪困扰、焦虑的情况更显著。

台湾网瘾防治学会理事长李昆桦也表示,网路成瘾和强迫症、焦虑有很大的关联性,学会目前正在透过培训治疗师,盼能从医疗端提供家长和孩子支持。

咨商心理师陈志恒说,为了保护孩子的大脑,并有更多时间在玩耍、学习,避免长期使用萤幕造成的伤害,希望未来能集结家长的力量达到共识,在孩子使用手机的自律能力不足的阶段,不要让孩子有这么多使用手机的自由时间,在3C的使用上设下更多的限制。

针对青少年手机成瘾问题,教育部学特司副司长许嘉倩指出,海德特在书中建议禁止校园使用手机,但很多家长会担心学生在校状况,因此教育部正搜集国际上使用手机的校园规范,整理后会加进「中小学数位教学指引」,引导学校防止学生网路成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