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信爱/疫情中有蓝天 谈疫情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单信爱社团法人台湾全国妈妈护家护儿联盟副秘书长

今年暑假特别长,种种迹象看来,短期间不可能回到疫情爆发前的正常上班上课日子。此时,孩子传来「同校学生有人轻生」的讯息笔者不禁担心,在疫情下,我们的青少年正面临什么样的压力?沉重吗?难解吗?

去年一份OECD的跨国报告中显示,年轻的一代因疫情冲击内心升起忧郁、担忧、恐慌,悄悄地吞噬着青春生命的阳光。由于孩子们受教权的影响,和封城下与人隔离产生的焦虑与孤独感,加深青少年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与心理压力。据国外统计,疫情期间出现自杀或者自残的青少年增加了约20%。

▲据国外统计,疫情期间出现自杀或者自残的青少年增加了约20%。(示意图/取自免费图库123RF)

要如何接住并陪伴每一位青少年走过疫情的冲击?笔者认为,现在正是亲师合作的好时机,由家庭学校、社会编织成一个安全网,学校端的辅导室应主动关心曾被辅导的学生,并设立学校辅导专线提供及时协助或安排转介其他单位。而身为家长的我们,在疫情期间,更要多注意小孩情绪的变化,多一点关心。

其实,为青少年的心灵健康把关,避免憾事发生,家长也可以超前部署的。由于青少年心理倾向于冲动、主观、武断,在情绪控制上能力较弱,容易有二极化表达方式:不是以强烈情绪宣泄,就是自我封锁压抑。此时,若父母细查,选择直球对决,结局往往是两败俱伤,大家都输了。

如何适切表达情绪,是一种艺术,父母务必要学起来,尤其是三级警戒孩子只能宅在家容易起冲突的这段期间。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很生气时,可以说:「我现在很生气,等我不生气时再跟你谈」。人在生气的时候,多半是讲不出什么好话的,与其等到伤了人,误了事后再来懊悔,还不如早些选择默然不语。

▲如何适切表达情绪,是一种艺术。(图/取自免费图库PhotoAC)

如何为冲突踩刹车及情绪换档?可简化为两个步骤:一是「停下来」,暂时离开喝杯水或转移注意力,或从事一些愉快的活动,例如运动、听音乐、玩游戏、放松深呼吸等;待心平气和后,再解决问题。二是「找人倾诉」,也就是「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说出来是最好的纾解方式。跟孩子或家人怎么说话?笔者大推「我 - 讯息」的句型,说明是哪一件事、哪一个动作或哪一句话,让「我」有什么样的想法与感受,分享我的期待和盼望,不要批评或嘲笑。

而「你- 讯息」的句型,则多用来欣赏赞美,「看到『你』有颗善良的心…帮助需要的人…没有怨言…」等加上幽默感,都是很好的家庭生活润滑剂

好的沟通方式能拉近彼此的距离。面对孩子丢来的心情坏球,父母可用同理心和「开放式的问句接球,例如「你觉得如何?…你会怎么做?」「你希望妈妈怎样帮你?」让孩子去描述去发挥,爸妈千万不要批判或急着给建议下结论,倾听孩子内心的需要;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被接纳时,自然就会带来正向的改变。

此外,在家相处时间变多,父母的态度也要调整,先与孩子设下明确的游戏规则界线,之后就别紧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也别叨念比较、或一直给建议,少点掌控,可多点爱的行动,例如准备孩子爱吃的食物、一起运动、卡片字条等传达心意。

最近就有妈妈告诉笔者,她就读国中的儿子告诉她:「妈,爸爸变了,他讲话变的很温柔,也不会不耐烦,也不会咄咄逼人,也不会自以为是…妈妈我这种感受不好意思跟爸爸说,你可以跟爸爸说一下吗?」原来父母亲使用的言语习惯,影响小孩的程度远超出我们大人的想像喔!

▲除了规律作息、运动,孩子更需要社交。(图/翻摄pexels、unsplash)

除了规律的作息、运动,孩子更需要社交。马斯洛说过,社交需求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鼓励疫情中刻意与好朋友、同学有个放松时间、聊天。

笔者和身边有信仰的好朋友,每周刻意约好时间线上一起分享生活、心情和困难,在疫情巨浪里不不孤单,每次聚会大家就像在倒垃圾、排毒,互相接纳、勉励,聚会完后身心都感到格外轻松。父母应对孩子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精神状态有意识和警觉性,若有需要应积极寻求专业协助;无论是自杀防治安心专线1925、张老师1980专线、生命线专线1995、宇宙光关怀热线23692696或联络地区卫生所安排社工员访视就可以连结到所需要的资源。

一般而言,父母们多擅长对孩子的教育超前布署,其实对孩子的关爱,更应该超前部署,尤其疫情隔离在家的期间,孩子亦承受着心理压力。爱,就是最大的力量,父母师长以期待、关怀,帮孩子擦拭心窗的尘埃,走过疫情后,窗外依然有蓝天

热门点阅》

陈志金全台多起接种后死亡 该不该让长辈疫苗

吴昆玉疫战不是「政治问题」 是致命「管理问题」

蓝弋丰/Α、β、γ株是啥咪?熟悉希腊字母了然变种病毒

► 高明见/猝死案例增 打完疫苗不能只靠多喝水

●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