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肤炎发痒别乱抓 1岁儿抓破皮导致发炎流脓

卫福部双和医院8月26日举办讲座,带民众了解异位性皮肤炎及治疗方式(卫福部双和医院提供)

1岁多男童因异位性皮肤炎发作搔痒难耐,抓破皮流血,更引发伤口发炎流脓细菌感染,全身超过6成的皮肤红肿、脱屑,在使用生物制剂后,症状已大幅改善,只剩下不到1成的患处,恢复正常生活。为提升社会大众对异位性皮肤炎的认识,双和医院将在8月26日中午,于行政大楼阶梯教室举办「驯服痒痒兽终结儿少搔痒-异位性皮肤炎新对策」健康讲座。

双和医院小儿部过敏气喘免疫科专科医师吕孟哲指出,异位性皮肤炎是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过敏性体质,可从其家族史发现,通常会与气喘、过敏性鼻炎、花粉症或过敏性皮疹等过敏症状有关,也是最常发生在婴幼儿的皮肤疾病之一,最早在2至6个月大就会发生,约占小儿人口总数10%左右。

搔痒难耐是异位性皮肤炎最明显的症状,幼童的皮肤较脆弱且敏感,常因水泡抓破、磨破后产生糜烂、渗液结痂等情况,长期容易导致皮肤损伤、脱皮及苔藓化等病灶。严重的话,还会造成皮肤功能失常、局部免疫功能失调,或常见续发性病毒、细菌、霉菌的皮肤感染。

吕孟哲表示,发作时可先从降温、通风开始,利用其他事物转移注意力以免抓伤,平常在照护上,家长应尽量避免闷热、流汗。干燥、通风与凉爽的环境也对抑制发作有相当帮助,不过皮肤也得注意保湿,过于干燥的皮肤在接触过敏原或病菌后,会导致发炎情况恶化。

在使用药物的部分,目前大多以类固醇药膏及抗组织胺为主要治疗对策,但家长们担心长期用药对幼童造成后遗症,像是过多的类固醇暴露,对肝、肾等器官造成负担,或是影响生长发育,变胖、长不高、皮肤萎缩变薄等。吕孟哲指出,除了这些药物外,可以考虑生物制剂,在不伤及其他免疫系统的情况下,准确抑制发炎反应,是目前效果优良且副作用较低的选择。

双和医院将在8月26日中午,于行政大楼阶梯教室举办「驯服痒痒兽终结儿少搔痒-异位性皮肤炎新对策」健康讲座活动,邀请双和医院儿科部主任医师陈世彦、周正哲医师与吕孟哲医师帮助民众增加对异位性皮肤炎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