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流汤发臭让患者好自卑 医师破除异位性皮肤炎5迷思

异位性皮肤炎病友协会汇整「国人常见五大异肤迷思」,呼吁大众正确认识疾病。(异位性皮肤炎病友协会提供)

异位性皮肤炎并非单纯过敏,而是免疫反应失调的慢性疾病,依轻中重度可分为三阶段治疗。(异位性皮肤炎病友协会提供)

42岁重度异位性皮肤炎患者黄先生长期受皮肤病灶困扰,如长期泡水般泛红、充满皱褶,部分伤口持续流血、渗出组织液,除了难以言喻的烧灼痛,更有如上万只蚂蚁在身上攒动的严重搔痒,还会散发组织液的腥臭味。种种皮肤症状不仅让黄先生变得自卑,与人保持距离,他还曾遇到孩童对着他大声说道:「妈妈!这个人好臭!」陌生人不经意的言语,有如利刃狠刺他心中。

异位性皮肤炎被认为是全世界最痒的疾病之一,但不少人认为只是「单纯皮肤过敏」,因而采取错误的处理或治疗方式。异位性皮肤炎病友协会理事长、台大医院皮肤部医师朱家瑜指出,异位性皮肤炎是由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而触发的免疫反应失调疾病,病人容易面临「痒、抓、更痒」的恶性循环,虽然好发于儿童,但部分成人也无法幸免。

全台近30万人罹患异位性皮肤炎。朱家瑜指出,许多民众对于这个疾病不了解,误以为只会发生在儿童时期,事实上有部分患者病情延续到青少年和成人,10岁以上有高达37%属于中度与重度患者,一年会面临3、4次严重发作,一次就持续好几个月,因为无法治愈,须终生用药控制。

国外研究发现,中重度异位性皮肤炎病患在参与研究的过去一年内,发生忧郁症与焦虑症的风险较一般人高40%及18%。经长期观察,中重度异位性皮肤炎孩童成长为青少年后,出现忧郁、易怒与社会退缩行为的风险增加,除长期影响病患人格、社交与职涯发展,更增加家庭与社会负担。

为呼吁大众正确认识这个疾病,异位性皮肤炎病友协会汇整「国人常见五大异肤迷思」。许多民众因见到患者脱屑、搔痒,误以为是「传染性疾病」,无形中表现出排斥言行;有些家属存有「孩童专属」、「食物过敏导致」等不正确观念,甚至以为异肤是免疫力低下导致,需多加进补免疫系统,如同提油救火,只会越补越糟,更忽视寻求正规治疗的重要性。

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皮肤科医师赖柏如说明,异位性皮肤炎分为三阶段治疗,第一阶段是基础保养,以保湿剂为主,维持皮肤保水度,轻度病患若有局部病灶可采用类固醇药膏,同时也可使用口服抗组织胺舒缓痒感;第二阶段可加上局部免疫调节药膏、照光治疗、短期口服类固醇等治疗方式。

第三阶段则使用口服免疫调节剂,但可能造成肝、肾等较大负担,需定期抽血追踪肝肾功能和血球数量;另有已上市数年的注射型生物制剂,每两周打一次,而政府今年也核准2款口服标靶小分子药物,每日一次,为中重度异肤炎病患带更专注、快速、有效且长期稳定控制的治疗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