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肤炎新突破 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助患者重拾笑颜

异位性皮肤炎新突破,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助患者重拾笑颜。(示意图:shutterstock/达志)

季节交替之际,是异位性皮肤炎的好发时机,连知名YouTuber阿滴都深受其害,不仅影响外貌,更造成心理负担。如今,异肤治疗迎来重大突破。专家表示,如今已更精准的生物制剂、小分子标靶药物等新型疗法,能有效抑制发炎,降低发作频率,国内一名14岁少女,治疗几个月后就焕然一新,皮肤大幅改善,重拾开朗性格。

异位性皮肤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皮肤病,全球约有10~20%的儿童与2~10%的成人受影响。在台湾,估计约有200万人深受其苦,患者常因剧烈搔痒、皮肤红肿、脱屑等症状所困扰,严重影响生活品质。异肤不仅影响外观,更造成患者心理上的负担,许多患者因此感到自卑、焦虑,甚至影响社交生活。

三总皮肤部主治医师陈奕先指出,异肤不仅是一种皮肤病,更与「异位性体质四重奏」相关,包括湿疹、食物过敏、气喘、慢性鼻炎等。(林周义摄)

三总皮肤部主治医师陈奕先指出,异肤不仅是一种皮肤病,更与「异位性体质四重奏」相关,包括湿疹、食物过敏、气喘、慢性鼻炎等。这些疾病彼此关联,可能同时发生在患者身上,因此治疗需采取系统性整合策略,才能达到长期稳定控制。

异位性皮肤炎的传统治疗包括外用类固醇、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抗组织胺、免疫调节药物等,但许多患者效果有限,且长期使用可能产生副作用。此外,患者常因疾病反复发作而感到沮丧,对治疗失去信心。

近年来,医学界对异肤发病机制有更深入了解,并开发出更精准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标靶药物等新型疗法,能有效抑制发炎机制,大幅降低发作频率,且副作用相对较少。国内一位14岁少女,全身病灶流汤流水,长期使用类固醇导致身形改变,性格变得内向自闭。在使用生物制剂几个月后整个人焕然一新,皮肤得到大幅改善,重拾开朗性格。这个案例证明了新兴疗法在改善异肤患者生活品质上的显著效果。

陈奕先表示,在特定条件下,病患可得到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的健保给付,包括病兆超过3成,连续12周、每周2次以上照光,以及使用过2种以上免疫调节药物,时间各3个月以上等,仍然难以控制者。若不符条件,可考虑自费,但使用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都需要至少治疗半年,情况稳定后才可减量,甚至停止使用,前者半年约20几万,后者则是前者的一半。

异肤患者应及早就医,寻求专业医师的诊断与治疗建议。同时,患者应积极配合医嘱,正确使用药物与护肤措施。异肤虽无法根治,但透过科学化、个人化的治疗策略,多数患者都能大幅改善病情,摆脱「痒」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