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肤炎患者福音! 2治疗法大幅降低瘙痒症状

异位性皮肤炎搔痒。(示意图/Shutterstock)

亚东医院响应世界异位性皮肤炎日,呼吁患者和医师沟通,寻找适合治疗方式,与异位性皮肤炎和平共处。(亚东医院提供)

异位性皮肤炎是1种慢性反复的皮肤疾病,台湾约有29万人深受其扰,主要症状包含瘙痒难耐,或者常无意识抓痒破皮,造成细菌感染,长期可能造成皮肤粗厚、外观龟裂、影响睡眠、外观及自信心,甚至可能产生忧郁症。亚东医院14日响应世界异味性皮肤炎日,呼吁民众配合医师治疗,与异位性皮肤炎和平共处。

根据最新研究显示,台湾约有29万人罹患异位性皮肤炎,其中约26.6%为中重度患者。亚东医院皮肤科医师蔡雅竹表示,异位性皮肤炎通常为遗传、环境及过敏原刺激引起,不同年龄发病位置及病灶也有所差异,典型表现有:严重搔痒感、皮肤干燥、红肿等症状,尤其到晚上更严重,患者反复抓痒会导致皮肤发红、脱屑、起水泡、渗出组织液,长期下来患部变得粗厚苔癣化。

传统异位性皮肤炎外用药膏多以类固醇为主,可能引发皮肤萎缩变薄、色素改变、霉菌感染等副作用,不建议长期使用。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口服小分子药物及生物制剂成为更进阶的治疗选项。临床试验显示,新一代口服JAK抑制剂治疗中重度异位性皮肤炎,2周后就能明显止痒,每天连续口服药物治疗12周后,有高达70%的病患达到病灶分数改善75%的目标。

而生物制剂则为每2周施打1次单株抗体,约4-6周就会有明显成效,改善瘙痒症状。现有的2种进阶治疗选择,都较过往的免疫调节药物更理想,蔡雅竹也建议,患者可视自身的状况及需求,与医师共同讨论治疗决策。

亚东医院副院长林子玉鼓励病友,如今治疗方式众多,效果也更精准,建议病友多咨询医师,加强医病沟通,一定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改善病情并恢复理想的生活品质,也提醒病友留意天气变化,适当保湿降低异位性皮肤炎发作的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