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业压力大全身搔痒抓伤?18岁少年患异位性皮肤炎求诊半年好转

18岁的郑姓同学患有异位性皮肤炎全身奇痒难耐,经常抓到破皮流血,双脚更是满目疮痍。(新竹马偕医院提供/王惠慧新竹传真)

在配合新竹马偕皮肤科谢雅如主任的治疗计划,郑姓同学接受半年的治疗后,皮肤情况大幅好转。(新竹马偕医院提供/王惠慧新竹传真)

新竹1名18岁郑姓同学4年前异位性皮肤炎发作,以为是考试压力大未太在意,不断搔抓造成全身伤痕累累,影响睡眠、念书,多次到诊所就医未改善,于是1年前到医院皮肤科求诊,配合医师的治疗计划,口服标靶小分子药物和施打生物制剂,搭配照光疗法,半年治疗后,搔痒情形大幅改善。

青春期是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产生急遽变化的阶段,学生若此时爆发异位性皮肤炎,往往身心俱疲,同时面临严重感染、忧郁的高风险危机。新竹马偕医院皮肤科医师李幼华指出,异位性皮肤炎是全身性发炎疾病,病友常会因为极度的搔痒而严重影响睡眠与生活品质。

随着病症恶化与持续时间变长,研究发现会增加过敏、感染、慢性病或全身性疾病,以及心理精神疾病等4大类共病风险,生长发育和课业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新竹马偕医院皮肤科主任谢雅如表示,异位性皮肤炎依据严重性的不同,已有外用抗组织胺、口服皮质类固醇或抗生素、紫外线光照、外用局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口服小分子药物、生物制剂等多元治疗选项。

近年医疗进步下,异位性皮肤炎的治疗已进展至标靶治疗,主要分为口服小分子药物、生物制剂两大类药物,口服小分子药物能抑制体内发炎细胞激素,但需经肝脏代谢后由肾脏排出,因此须定期回诊抽血监控数值。

而生物制剂是目前唯一能直接针对第2型发炎反应阻断的治疗方式,透过锁定并抑制第2型发炎反应的介白素4与介白素13的方式,从更源头阻断发炎路径,迅速改善痒感及病灶面积暨严 重度指数(EASI)问题。另,生物制剂安全性高、副作用少,不用定期回诊抽血追踪肝肾功能,6个月以上的宝宝皆可安心使用。

谢雅如呼吁,为了与异位性皮肤炎和平共处,应提早介入且积极治疗,无论使用何种治疗方式,都应遵从医嘱勿自行减药或停药,针对有肝肾代谢疑虑的药物,则应确实做到定期回诊监控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