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中心认证太浮滥

(图/本报系资料照)

最新的医学中心评鉴结果,卫福部在延宕许久之后终于公布,台北区由8家增至10家,桃竹苗则新增1家,如此一来加上原本的19家,全国共有22家医学中心。一般认为人口200万才需要1家医学中心,显然国内医学中心的认证已太过浮滥。

在台湾,登上医学中心宝座,好像就是医疗品质的保证,但在「2023世界最佳医院」评比里,台湾只有1家医学中心勉强挤入250名,成绩并不好看。台湾社会长期陶醉在「健保与医疗举世闻名」的迷思里,殊不知多项生命与健康指标,台湾早已落后东亚其他区域与国家。

医学中心的名医门诊大排长龙,许多民众漏夜排队,甚至出现代排黄牛,可见作为三级诊疗、最后一线转诊的意义荡然无存。台湾民众就医普遍有「庙大就灵」的观念,如今又增加3家医学中心,等于鼓励民众往挂号窄门挤。事实上,医学中心应作为区域医疗网的核心医院,跟二级、一级院所形成医疗与照顾连线,现状却是大家一起抢病人,分级与合作形同虚设。病患都往医学中心挤的结果便是急诊人满为患,待床动辄几十个小时,真正有需要的病患与家属苦不堪言。

医学中心另一个重任是教学与研究,但台湾早已出现「五大皆空」,也就是重症科别招不到住院医师的窘境,多增加医学中心根本于事无补。在研究方面,台湾号称新冠防疫相当成功,但在医学期刊的相关投稿并未特别亮眼。卫福部解释此次何以「增额录取」时说是评鉴分数相近,此时就应拿出研究成果来分出高下,而非雨露均沾。

现行医学中心评鉴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当今台湾医疗的盲点,也就是只看到价格,没看到价值。在健保预算大饼之下,计价的根据是医疗行为,而非医疗品质,更不是病患的生活品质;再加上分科分工过度细化,医疗人员只能看自己科别的疾病,如果病患有多重疾病,很多时候此病治好,彼病却恶化了,而这样的状况在医学中心可能更严重。

任何医院评鉴都应以提升病患生活品质为依归,但台湾的医院评鉴都不曾问问病患:「你们对这家医院满意吗?」医学中心的评鉴亦然。此外,也没有参考医界同侪的意见,就只是几个评鉴委员关起门来打分数。台湾医学中心的地理分布一向重北轻南,如今增加的3家都在北部,情况只会雪上加霜。

台湾这么小,却有22家医学中心,而更奇怪的是,明明是一日生活圈,不少偏乡却连一个常驻的医生也没有,甚至公立医院也需要其他医院支援。未来卫福部修改医学中心评鉴时,可将医学中心与一级、二级院所形成连线,为偏乡提供完整与延续的医疗列为评鉴的重点项目。(作者为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