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評鑑公布 公衛專家:全台19家醫學中心夠多了
相隔7年的医院评鉴,台北区与北区完成第一阶段评鉴,已完成初评的医院,终于卸下多年不断重复的「评鉴模拟考」,医院行政人员称「现在终于知道怎么笑了」。本报资料照片
「全台19家医学中心已经够多了,应该适可而止」,台大公卫学院院长郑守夏表示,医学中心的评鉴应该采用专科分中心方式执行,不应该全部的科别一起评估,也不该依照能力分级。我国医学中心评鉴应与国际接轨,必须思考台湾能养得起多少家医学中心。
我国医院评鉴跟国外不同,郑守夏指出,国外医院评鉴多以品质、标准作业流程(SOP)等作为评鉴标准,没未通过,则辅导改善再进行确认。国内其实并不需要有太多的大规模医院,一来让医院资源集中市区,城乡差距扩大,二来医学中心数量变多,反而压缩小规模医院生存空间。
郑守夏举例,有些医院专长在脑神经外科,其他专科就不一定都要兼顾。不同中心需求家数会不同,癌症治疗中心全台可能约只需要30家,但是外伤急救中心必须广设,可能全台需要50家。他强调,应该按照专科来分类,而不需要所有专科都其中在一间医院,医院大型化 、集中化。
郑守夏认为,医院评鉴应保证医疗品质,并非追求升级,评鉴应有退场或转型机制。若以专科区别,假设病人数量少,可以转型成为社区医院;若评鉴未通过,可透过复查机制改善。
部分临床医师认为,评鉴需要许多画面作业,要应付类似「考试」的评鉴内容,往往需要另外抽出时间,在临床工作忙碌时,下班后得多花一至两小时处理评鉴所需资料。有些内容涉及医院资讯需保密,仅限特定IP网域才能填写,有些医师除了周间加班,还得在周末到医院完成评鉴作业,难免怨声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