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性失业纪实
图╱本报资料照片
隐藏性失业情况
1995年隐藏性失业人口跳升至10万人,引起政府高度关注,因为过去几年从来没有这么高过。什么是隐藏性失业?就是这些人实际上是失业,但是失业统计里没有他们,因而得名。
那么,何以知道他们是隐藏性失业?又何以知道有10万人呢?依据劳动统计定义,这10万多人属于「非劳动力」,就是属于没有工作、也不找工作的人。举凡退休的人、在大学念书的人、在家料理家务的人都是非劳动力,但他们并非隐藏性失业,只有「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这类非劳动力,才是隐藏性失业。
被低估的失业率
想想,这十多万人,想不想工作?想,但有没有去找工作?没有。因此被认定为非劳动力。然而他们很可能是一直找不到适合的工作,或者找累了,沉潜一阵子,处境比失业者还惨,只因为在调查期间没去找工作而不计入失业人口,这样所算出来的失业率岂不是低估了?
没错,是会低估,今年初主计总处效法美、欧,对失业者身分的认定由单周(资料标准周)向前延伸三周,结果发现失业人数马上增加了六、七千人,证实了真的有许多人只因找工作找累了,休息一下竟被认定为非劳动力。这只是延伸三周而已,就增加了六、七千,如果延伸三个月再加以判定,也许就会增加六、七万个失业者,届时我们看到的失业率自然就不会这么低了。
1995年隐藏性失业升逾10万人,随着网路泡沫崩解,台湾出现历来首次经济衰退,2001年隐藏性失业人数升破20万,2009年金融海啸漫天盖地而来,隐藏性失业又升高,这说明当景气萧条,产业结构变化时,由于工作难找,就会有很多人成为隐藏性失业,2020~2021年疫情期间,情况也是如此。
那么,这两年疫情已过去,隐藏性失业有明显减少吗?并没有!去年逾14万人,今年前八个月仍逾13万,这不是小数目,当年10万都引起府院高层关注,如今更高,却乏人问津。多数官员可能早已不知「隐藏性失业」为何物,然而这正是令人忧心的地方,台湾社会有这么多人找不到工作,而遁入非劳动力,这会带来多少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当我们津津乐道失业率创24年新低时,却忘了有十多万家庭依旧笼罩在隐藏性失业的阴影里,这是何等可怕的事。
被忽略的失意者
19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努特.哈姆生未成名之前,由于常常找不到工作,频遭房东催缴房租,他以亲身经历写成《饥饿》这本小说,为了生活他曾应征收帐员、救火队,最后全被拒绝,他说:「这些挫折已把我的勇气粉碎了。」放在今天的劳动统计里,许多时候哈姆生还是会被归类为「想工作而未找工作」的隐藏性失业者,生活依旧四面楚歌,一百年来,我们到底有没有进步?
观察40年来的统计会发现自1995年以来,国内隐藏性失业一直居高不下,近年仍达15万人之巨,数字隐藏了他们的失业身分,却隐藏不了他们的窘迫处境,如今社会浮躁处处可见,岂是偶然?
小档案■没工作,且正在找工作的人,才是失业者,一旦停止找工作,就不是失业者,而是非劳动力了。非劳动力与失业者相同点是「没工作」,差异是一个有找工作,一个没找工作。据此定义,「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这类隐藏性失业被归类为非劳动力,而非失业者。
小档案■主计总处为与国际接轨,年初创编新版失业率,对失业者身分的认定,由单周向前延伸三周(合计四周),在新定义下,部分非劳动力会变成失业者,以今年前八个月平均而言,旧版失业人数40.6万、新版41.2万,去年旧版41.5万、新版42.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