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战电动车大浪 台湾油封王营收、净利反创新高
茂顺董事长石正复(左1)指出,茂顺早就布局电动车市场,再加上产线足够精实,所以没有选择的痛苦,电动车和油车可以同时发展。(摄影者.骆裕隆)
当新科技侵蚀旧市场,企业该选择汰旧换新,还是强化根本呢?
自二○一○年后,全球电动车销量年年创新高,近五年受害最严峻的,莫过于燃油车与引擎相关零件厂,因为它们的产品或技术,电动车用不上。
但专精于传统油车引擎市场的全球第六大、台湾最大密封元件公司茂顺,虽在海啸第一排,去年营收、净利却双双创历史新高,一年就赚一个股本、股价破百元,成了传产业的佼佼者。
究其原因,茂顺虽是台湾第一大密封元件(又称油封)厂,但在全球市占率仅○.一七%。这意味着,即使传统油封市场正因电动车崛起,而逐渐缩小,茂顺依旧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因为不只有汽车需要油封,压缩机、洗衣机,甚至农业、建筑和矿业也都需要。与其竭尽全力追赶扑朔迷离的机会,不如持续深耕旧市场,开拓更难、更刁的客户。
台湾永续企业经营协会总顾问詹志辉指出,想拓展既有市场,挑战有两个。
业务分两派:守城与拓疆
挖深旧市场、精准分析新客
挑战一,燃油市场还很大,但该怎么挖掘新客户?
茂顺确实还有一大块饼等着它开发,但老业务连既有市场都忙不过来了,哪还有时间开拓新市场?因此,茂顺董事长石正复把业务体系分两派,一派是营业,老业务只要把既有客户照顾好;另一派则是市场开发部,从无到有,专门开疆拓土。
茂顺全球汽车售后市场开发部业务经理曾彦霖解释,市场开发部平均年龄约三十岁上下,甚至用了很多新鲜人,因为年轻人更有冲劲。为了激励他们,茂顺在原本绩效考核之外,还设立一个资格认证系统,只要新开发客户和业绩数字有达标就能申请升职,例如一年做十五家一百万以上的客户,就能升课长。
提供足够奖励之余,业务模式也有了改变,不再是英雄主义,而是团队作战,这让菜鸟更容易活下来,茂顺新人业务的留任率达八五%。
举例来说,一样是研究客户,以前是业务看单很大就冲了,现在却有行销团队会分析顾客意愿、市场潜力,甚至是「客户的客户」出了什么难题,让新人不至于乱枪打鸟;同时,每位新人还会搭配一位工程师,让业务在现场就能针对客户痛点提出解方。
茂顺就是靠这样的精准分析,成为世界第一大空气压缩机厂商日本AIRMAN的油封供应商。
挑战二,客户变广、产品多样、毛利变低,该怎么降成本?
更贴近客户痛点开发产品,意味着产品更多样少量,产线能不能跟上变动,变成新挑战。
茂顺生管部经理石铭贺表示,以前茂顺最自豪的,就是号称有十万副模具,可以让客户一站式购足,但当业绩成长到每个月有五、六千张订单的时候,问题就爆发了。
产线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甚至还有停滞的,「到处都是半成品,每天都在插件、赶急单。」因为急单的毛利,可能更好。
订单变大,就得想办法自动化,但产线自动化,就不能频繁的换线,难以延续少量多样的策略,这是一个死结。
面对两难,茂顺用一套「高品质低成本弹性制造流程」来解决,主要可分为三步骤。
第一步高品质,「先落实精实管理,让产线最佳化,」石铭贺说。
以前不同站点像是一个个孤岛,员工各自为政,只要自己的生产指标达成就好,所以东西做完就先放一边,等到塞不下了,再一次拿给下一站的同仁;但下一站的同仁,心态也跟前一位一样,最后就是产线大塞车,到处都是半成品。
3步创高品质、低成本产线
效率增五成,有急单也不怕
为了统一不同站点的资讯,石铭贺设计「流程看板」,在下单时就决定排程,并设置基准点,前后分别以拉式、推式生产。
如此一来,作业员在座位上就能看到前一位同仁传来的需求,有多少订单,就生产多少半成品;半成品变少,库存变低,厂房内空间就多出来,可设置更多设备。以前,一人只能顾一台设备,现在一人能顾两台,生产效率提升五○%,交期也缩短三周。
再来是低成本,工厂不能盲目自动化,否则只是浪费钱。举例来说,许多人看见亚马逊引进无人搬运车,就一窝蜂跟着买,但工厂内会需要运输,可能是因为不同制程的位置有段距离,或半成品很多。
但,若工厂内半成品极少,或制程彼此相连,不就不需要搬运?
当然,想要智慧化,设备还是得买,但资源总得花在刀口上,那刀口在哪?
市面上的射出加琉机,都是以大批量生产为目标的通用机,好处是生产量大、成本相对低,但这通用机的管道,一次只能符合一种规格、材质,若有急单要换线,作业员须停机清洗,产线可能得停摆半天,订单只能塞车排队。
针对痛点下手改善产线,才能应付量少客制化的订单,茂顺把自己近十万种模具,依照规格、材质分为几百个类别,不同分类可以共用同一种管道,设计出小而美的射出机。
因此现在,即使有急单,只要找到共用的射出机,管道不用清洗,就能直接上工,前后不到半小时。这也是为什么,茂顺四年营收增长超过五成,产能仍游刃有余的原因。
因为生产效率提升五○%、交期缩短三周,客户急单也能应付,利润就更高,净利率相比二○一八年的一三.七%,提升至二○.五%,全球龙头仅七%。
挑困难订单锻炼本事
不盲目追求无人化、零库存
「无人化跟零库存都是理想,你就是要往这个方向前进,但没有说一定要达到,因为CP值不一定很高。」生产部副总经理施贤德表示,茂顺早在二○一六年就尝试建置智慧工厂,花了三年才完成,里面全靠RFID(无线射频辨识)扫描,不用一个人就能运转。
然而,这次模拟也让茂顺知道,建置无人工厂前提条件非常多,比如产线距离不能太远,不同站点的运输要很单纯,若想所有工厂都无人化,并不符合经济效益。所以茂顺并没有推动全工厂无人化。
比起打造无意义的全无人化,茂顺是靠着「根本做不成的案子」,来磨练自己的本事。例如小米为了做电动车,找了许多合作厂商,但因为它的标准是「奈米级」,因此许多厂商都难达标。
茂顺虽然一样未达小米的高标,但却是同业中,「精确度」最接近标准的厂商,因此最后顺利拿到订单。「你的标准若是高出同业很多,就算把客户赶走,它也不会跑。」石正复表示。
「越难、越麻烦的案子,他越爱」从茂顺的故事中,你可以学到,强化根本才是王道,而所谓根本,就是不断「折磨」自己。
当你不追逐新旧,而是追求难度时,不管市场怎么变化,你都不怕。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新科技层出不穷、旧市场不断萎缩,做传统零件的茂顺,EPS成长幅度比营收还快的原因:不要怕市场夕阳,就怕自己本事不够强。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商业周刊》网站。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商业周刊19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