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教育成就通识之才(新论)
(原标题:用艺术教育成就通识之才(新论))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对文艺工作者和艺术教育者来说,更好发挥文艺作品的教育功能,让文艺愉悦精神、温润心灵、陶冶情操、升华理想,才能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优秀的艺术作品,犹如和煦的阳光、春天的清风,既能滋润心灵家园、提高审美水平,又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让人得到精神的洗礼。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在艺术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就此而言,艺术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让人掌握一种技能,更在于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成就更多通识之才。
基于艺术的审美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手段,在培养通识之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学家朱光潜曾说:无论学哪一科专门学问,干哪一行职业,每个人都应该会听音乐,不断地读文学作品,偶尔有欣赏图画雕刻的机会。更好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既要培养具有扎实文化基础的艺术专业人才,也要引导更多人以艺术的眼光欣赏美、创造美。通过艺术教育,有助于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鉴赏力、判断力以及开阔的视野、开朗的个性,涵养完整的人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此而言,学校应该补足艺术教育的短板,建立完整的艺术教育教学体系。近年来,一些高校通过开设艺术教育通识课、组织观看艺术展览和演出等方式,传递教育的人文关怀,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数字时代的到来,给艺术教育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今天,移动互联网、3D技术、人工智能、全息影像等新技术的应用,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比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等展示,以艺术与数字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之美。数字时代的艺术教育,应当更加注重人文精神培养,探索以艺术创造为内核的人文教育体系。通过艺术教育,不仅能让学生看到数字技术的发展进步,更能看到艺术作品背后的理想和信念,看到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从而激发更坚定的文化自信。同时也要看到,艺术教育不仅在校园,也包括了社会机构提供的社会艺术教育。因此,需要调动相关部门、研究机构和院校等各方积极性,引入社会力量,完善配套措施,建立协调推进机制,积极拓展艺术教育载体,让美的种子在全社会生根发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对文艺工作者和艺术教育者而言,积极响应时代呼唤,把握时代精神,才能捕捉和表现属于我们时代的美;心系民族复兴伟业,创作更多文艺精品,才能更好彰显时代精神气质,以属于我们时代的美学精神培养更多通识之才,孕育更多美好心灵。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02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