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犯罪行为 需从小做起
暑假期间警方执行「青春专案」,新北市少年警察队至各青少年易出入场所临检。(新北市少年警察队提供/王扬杰新北传真)
台湾俗谚「细汉偷挽匏,大汉偷牵牛」,意指一再纵容小孩错误行为,长大后便会变本加厉。西方也有「危机树理论」,认为青少年成为犯罪者,就像1棵树的成长,从土壤、树根、树干、树枝到开花结果,相对应着青少年成长过程的社会环境资源有限、家庭学校失去功能、人格特质缺陷、不良习性的危机行为显现,到最后出现犯罪行为。
铭传大学犯罪防治系副教授王伯颀博士表示,「危机树理论」也可用青少年危机模式4大面向说明,包括「危机前提、危机标签、问题行为、结果」。
危机前提是指贫穷、弱势的不良环境,以及功能不良的家庭,就像贫瘠的土壤滋养不了良好的树根。危机标签包括学业表现不佳、缺乏自信、情绪不稳等。问题行为例如出现抽烟、逃家、跷课、过早性行为等,受结交不良友伴影响,养成不良习惯。最后结果就是吸毒、暴力、从娼等犯罪行为。
教育心理学者张春兴教授说,「学生的不当问题,根源于家庭,显现于学校,恶化于社会」。王伯颀表示,目前国内学者将青少年乖张行径过程细分为「起因于父母家庭,酝酿于少年团体,发微于校园帮派,显现于数位中介,爆发于充满诱因的大社会」。
王伯颀说,目前国内对行为偏差少年或触法少年都是以保护为优先、从爱出发;但这样会使社会产生「只教不罚」的氛围,学校老师管教时动辄得咎,面临学生或家长提告、社会舆论攻击时,老师却没有保护自己的筹码或武器。以日本为例,经历几起少年重大犯罪之后,已拟朝「教罚并重」方向修法。保护少年优先立意良善,但天秤也不应歪斜,值得通盘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