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书/防制校园霸凌 从平日预警策略做起

▲层出不穷的校园霸凌,如何以「预警式」防制介入正是接下来教育部面临的课题。(图/翻摄自pixabay)

●河瞑/大专教师

公视热门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揭示修复式正义(Restorative Justice)在现代刑事司法体系内的另一种看待犯罪问题的视角,也提供处理犯罪伤害时,运用对话机制平台缓和人际关系冲突的情结。

日前笔者有幸参加教育部举办的「防制校园霸凌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与会的教育部官员指出当前台湾防处校园霸凌有成,每年霸凌案件有逐步向下减少趋势,但这仅显示在学生间的霸凌事件师生之间霸凌,乃至于家长与师长间的霸凌,其实都存在许多统计数字上的黑数,未能如此乐观。

吾人以为,当前教育部防制校园霸凌工作,虽投注相当多资源,但其作法多属事发征兆后的「回应式」应处作为,例如:通报调查、辅导等,此等观念略显被动且难以改善校园文化结构。

霸凌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以来,一直存在的老问题,绝不可能完全消灭,即便教育单位常高喊「零容忍」等作法,实际上不过是喊喊做虚罢了。吾以为,霸凌如同癌细胞,要设法找出与之和平共存之道,避免它扩散之前,采「预警式」介入才是正道,但教育部真的懂得如何预警吗?还是多用口号式治理方式,让基层学校喊喊就算了。

笔者在研讨会举办之前,曾获悉教育部拟规划办理两天一夜校长防制校园霸凌的研习活动。然而过去笔者曾在其他研习场合私下了解,防制校园霸凌最不可或缺的角色正是校长。校长掌握校内资源,甚至可以影响校内教学与行政运作方向,如果没有校长这等角色支持,基层教师就算有心推动防制校园霸凌长期辅导工作,恐怕不及校长刻意看重升学率来得重要!

确实,升学率与招生仍是现在基层学校校长最担心与看重的事,如果教育部要求各校积极推动防制校园霸凌的应处工作,恐怕目前各校也只是虚应故事而已。最重要的问题核心在于,要求基层学校高举「防制校园霸凌」大旗,未必是好事,因为没有一所学校会笨到告诉外界我们学校霸凌问题很严重,这不但冲击学校本身招生,也容易影响各校校长的考绩表现,所以目前防制校园霸凌真的有像教育部官员这么乐观?笔者非常怀疑!

事实上,教育部搞错防制校园霸凌方向不只大张旗鼓去做而已,连同援引国外修复式正义处遇做法,方向也搞错!教育部透过大专院校专责单位每年培训基层教师如何使用修复式正义建构应处对话机制,大体上许多基层教师多表「难以学以致用」,因为校内不是天天都有校园霸凌案件,此为其一;再者,操作校园修复式实践(Restorative Practice)的和解圈或善意沟通等,耗时与费力,甚至目前未纳入正式课纲,顶多找机会介绍给同学了解,如同当作宣导了事交差。此等现象正是因为教育部狭隘化修复式正义的精神,早在2000年以后国际上教育研究单位即主张因应「教育即生活」理念,修复式正义应适用于如何打造和平建构的校园文化,并让学校内部习惯融入修复式实践所搭配的日常教学活动内。

▲霸凌如同癌细胞,要设法找出与之和平共存之道,避免它扩散之前,采「预警式」介入才是正道。(图/翻摄自pixabay)

国外校园修复式正义主张「全校性取向」(Whole-school Approach)的预警策略,简单说,全校当中95%的师生是正常的,只有5%的师生属于高关怀的对象,该取向强调应将资源投注在95%的师生身上,透过修复式实践活动营造校园安全网,对于5%的高关怀师生则可以被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如果霸凌行为出现,也可以有相关机制做特别处理。将修复式正义援引至防制校园霸凌时宜注意以下几点:

一、将校园惯习的活动纳入修复式实践中,例如修复式实践常使用的圆圈操作模式,有区分成非正式圆圈到正式的圆圈会议,第一线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利用一周内特定时间的班会朝会时间,举行一个30分钟左右的圆圈活动,全班围成一个圆圈,老师订立一个讨论主题,例如班内最近发生的一些问题,如同学功课迟交却说谎,我们可以怎么协助这类同学,甚至给予他们可行的改善建议?平日实施修复式实践有助于发掘校园底层危险因子,及早予以化解。

二、修复式实践不只是运用于防制校园霸凌,甚至可用于班级公共讨论平台,例如国外学校的教师会利用班会主持一个圆圈会议,将班上园游会试卖品项的选择,纳入该次圆圈会议讨论,讨论中大家提出利弊评估意见,以及成本与获利的讨论,最后凝聚共识,化解班上不同意见纷争与不团结。

三、国外在修复式实践上举行「同侪陪审团」,透过遴选各类背景学生,如学业优异、戴罪立功、班级干部与社团代表等学生,经过校内教师培训成为调解员,通常由高年级处理低年级人际关系冲突,教师处理高年级人际关系冲突。举行调解会议时,再遴选不同背景学生担任陪审团成员,于会议上发问,处理学生间的纠纷。

基于上面三点作法,完全是平日融入于日常教学当中,而不是等霸凌事件发生后,才召开圆圈会议或是启动修复式实践作法,教育部狭隘化修复式正义运用方向,难怪好东西学校无法操作,也不知如何操作?

吾人建议有三,一为建议教育部将防制校园霸凌办法,改成友善校园实施办法,以中性名称取代之,可免除基层学校在招生利益冲突上的顾虑。二是教育部应该将防制校园霸凌朝通盘整合方式推动,不是由某一个司主办该项业务,应该将防制校园霸凌作法采「全校性策略」,例如在教学课纲内要纳入修复式实践做法,甚至班会与社团活动每学期应有实施圆圈活动的例证或成果发表等。三为将实施修复实践纳入各县市教育局学期评鉴项目内,并指陈不推动预警式策略的学校,将减少特殊补助经费,甚至校长考评将列为影响范畴,以此作为警惕!

防制校园霸凌,不应该是结果回应,更不应是等待通报后的结果调查来防制,当前教育部处理校园霸凌过度采用外科手术式操作,欠缺平日征候预警防处做法,因此在政策配套到各基层学校落实上,必须以建立校园和平文化方向努力,最好的做法是,不用刻意消灭隐性霸凌因子,但必须建立侦搜与疏导的对话平台,作为减少霸凌行为扩散发展的有利管控手段,更能符合修复式正义内主张的:真正爱与包容精神!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本文为读者投书,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