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人不只在台湾做美甲 而是遍及全球
抵达安康(联经出版)
在台湾,不论是中老年人为主场的喧闹早市,或是年轻人熟络穿梭的特色夜市,从清晨到午夜,我们总会发现许多小小间的美甲、美容摊,细细密密寄生在城市中的人流汇集地,在某个不经意角落里,兀自繁荣。这类美甲店家小巧、灯火通明,里头常仅坐着两名女性:一位舒服地坐在小沙发上滑着手机(有时是做粗工的男人),一位坐在小板凳上,正埋头弯腰,脸几乎要贴到纤细手指的指尖缝隙里。
这位弯着腰瞇眼的女人,通常是一位来自越南的移民女性。她们给人的印象常是坚韧坚强,一张方形名片印着她们走跳地方市场美甲圈的艺名:秀君、阿美、秋梅、春庄……不一定是完全真实的本名,不过还保有一点自己。她们的专业美甲工作,全透过通讯软体LINE联络,也因此手机必须从早到晚随时开着,来承接熟客的预约,并等待新客随时扫QR Code的新生意。
一九七五年,越南统一之后,形成了一股越南移民潮。当时许多来自南越的移民开始往北美、欧洲、东亚及其他东南亚国家谋生,也逐步在当地形成了一股新的移民经济圈。其中在美国,有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是,好莱坞著名女星蒂碧.海伦(Tippi Hedren)有次访问了北加州的越南难民营,她发现一些越南人对她绚丽的指甲感兴趣,便灵机一动,让她的私人美甲师以及当地的美容师为这些越南女性移民上课、做技术培训,并透过实习让她们可以在加州获得美容业的相关工作机会。
这一段历史,也成为海外越南后人的佳话,间接影响了全球越南移民社群的经济流动,改善越南二代移民的生活条件。
直到现在,越南人经营的美甲工作室在美国、欧洲、台湾等地都很常见。其实这也跟台湾在二○○三年的金融风暴有关。当时全球经济受到影响,但同时带动了中小企业的创业风气,越南美甲工作室就是其中一个在当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文化产业」。
今天在木栅的越南移民,有许多人是早年越战之后,借由台湾政府提供的「仁德专案」来台工作或就学的;后来在一九八○年代末期台湾兴起跨国婚姻浪潮,这里经由婚姻仲介嫁来台湾的越南女性便越来越多,也因此在木栅形成了一个越南人社群。在木栅街头,看见越南餐厅、越南小贩、越南美甲美容店,还有听见越南语、广东话等其实是在地一件普遍的现象。而在木栅的美甲店里,越南人更多,不只坐在店里的美甲师傅是越南女性,来往的客人,有一般台湾小姐、菜市场大姐、需要美甲师细心修剪茧皮的做工的人,还有一部分是在木栅的越南移民客人。美甲店,是木栅越南社群的其中一面。
不过,为什么许多越南女性来到台湾,总是选择做美甲呢?其实台湾的美甲业一开始只是「理容院」的附属,后来经过精细分工,才独立出经营「美甲店」的风潮;在越南,美甲也通常包含在美容理发院里面,是一项更细致的分工。对在台湾的越南新住民姊妹来说,美甲好学、简单容易上手,「很多姊妹一开始来台湾不会中文,但可以去人家店里做美甲工作,不用开口」。也有许多越南人先前在越南已经当过美容院学徒,「来台湾后美容理发斗不过台湾人,我们就做美甲」。美甲门槛低、移动性高。适合刚来台湾,对环境陌生,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养育小孩的越南姊妹。(三之三;摘自《抵达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