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林才女张李德和进课文! 曾改姓「长谷川」…网:台皮日骨

高中国文课本新课纲选出15篇核心文言草案。(图/资料照)

记者卢映慈/综合报导

课审大会15日讨论推荐选文,目前下降到15篇,研修小组提出的草案中,14篇是原本20篇核心选文的内容,第15篇则是台湾云林才女李德和的作品〈画菊自序〉,连同〈劝和论〉、〈台湾通史序〉2篇,台湾文学共占1/5。不过张李德和在日治时期曾改过日姓,也让人质疑「走了中村樱溪,又来台皮日骨?」

张李德和原名李德和,出身云林西螺,后来嫁给嘉义名门张锦灿、冠上夫姓,当时有「诗、词、书、画、琴、棋、丝绣七绝」的称誉,在艺文界也是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也创立不少创立不少文艺聚会结社;不过她在日治时期改姓为长谷川,虽然是时代关系,但有网友认为「没有其他人可以选吗?偏偏要来一个有争议的?」

▲课审大会第12次课纲会议,确认文言比例35~45%。(图/教育部提供,下同)

15篇选文的标准订定,必须包含不同文类本土素材,原则上每个时代最多3篇,并必须符合原住民教育法精神,目前15篇分为先秦、汉魏六朝、唐宋、明清、台湾等5个时期,也有史传散文、上书、诗序、赋、小说议论抒情等;不过课审会上有许多委员认为还可以再讨论,像是〈台湾通史序〉的「开山抚番」,就不太符合原住民精神,还有〈谏逐客书〉及〈鸿门宴〉提到的国与国关系,是否适合现代来用,也必须再厘清

不过〈台湾通史序〉向来受到出版社、高中老师认为,是少数能完整呈现渡海来台过程文章,应该「不要扯到政治」,但可以教导学生理性眼光看待「番」这个曾被大量指称原住民的语词;有中文系的学生表示,「就像抽烟不好,所以卡通都要打马赛克,如果会觉得荒谬,那文章中刻意去避开『番』,也是很好笑的,假装不存在并不是尊重。」

至于张李德和的〈画菊自序〉,由于是女性作家,又经历过清末、日治、光复等过程,生平很适合当成台湾文学发展前期的介绍例子,又能呈现多数是男性的文学史中的不同观点,两派倒是没什么意见的通过;但有网友表示,之前中村樱溪就因为日本人的身分,闹出「课纲媚日」的风波,「干嘛不选个政治正确点的」,不过其他人认为,张李德和毕竟是台湾人,虽然在日本教育下长大,但这也是台湾文化的一部分。

另外,还有委员建议,现在教育前线有许多老师观念不足、分析反思能力不足,这些「刻板印象」的文章不确定能不能正确引导到「理性眼光」,如果真的不想放弃这些选文,就要进行老师间的再教育,不然「很可能让原住民学生被笑『番』」;有高中生表示,同学之间如果爱闹,就算知道那是歧视性话语,还是会用这些词来「呛人」,原住民同学也真的被呛过「番」,但对方没生气,不过他自己是听了很不舒服。

15篇选文

先秦:烛之武退秦师(记叙),谏逐客书(应用议论),大同与小康(说明)。

汉魏六朝:鸿门宴(记叙),出师表(抒情应用),桃花源记(记叙)。

唐宋:师说(说明议论),赤壁赋(记叙抒情议论,辞赋类),虬髯客传(文言小说)。

明清:项脊轩志(抒情记叙),晚游六桥待月记(记叙),劳山道士(文言小说类)。

台湾题材:劝和论(议论),台湾通史序(记叙说明),画菊自序(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