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2023戏春大稻埕 邀请大家一起创意「戏戏」

日本落语也是「戏春大稻埕」节目之一,展现大稻埕的多元文化。(图/大稻埕创意街区发展协会)

大稻埕昔日有「戏窟」之称,布袋戏、歌仔戏、南管等传统戏曲蓬勃发展,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大稻埕曾为戏窟的过往渐渐少为人知。有志推广戏窟文化的「大稻埕创意街区发展协会」于是规画「戏春大稻埕」活动,2023年以轻松趣味的「Let me 戏戏」为主题,以令人意想不到的创意形式,展现传统戏曲新魅力。

换上歌仔戏服,由专业传艺师传授如何演绎身段之美。(图/大稻埕创意街区发展协会)

挖掘老城的戏窟文化

「早期大稻埕与被称为『戏窟』,是戏曲荟萃之地。」大稻埕创意街区发展协会总干事李宇智说。这里成为戏窟的原因其来有自,因地处北台湾航运枢纽而商贸繁盛,也有许多香火鼎盛的庙宇,举凡还愿、酬神或迎宾宴客,请戏曲班子登场助兴都是例行日常,加上看戏是彼时最重要的大众娱乐,来自地方仕绅、商铺的演出邀约络绎不绝,因此,当年有许多戏曲班子都驻点在大稻埕,像李天禄的「亦宛然」和许王的「小西园」。

随着生活型态改变、欧美新颖的娱乐形式传入等种种因素,戏曲转趋没落,传统艺术面临中断,戏窟逐渐被人遗忘。大稻埕创意街区发展协会于挖掘在地故事时,意外发现戏窟的过往,于是从2017年开始,每年推出戏春大稻埕活动,致力推广曾经风华一时的在地戏窟文化。

戏春大稻埕依空间属性规画不同演出,像是在三进老宅的天井,就很适合搬演歌仔戏。(图/大稻埕创意街区发展协会)

突破同温层的创新戏曲体验

戏春大稻埕设定四大主轴:看戏、听戏、玩戏与做戏,期待带给观众轻松趣味的观看感受。希望借由这个活动改变年轻人的印象,让他们了解传统戏曲不但平易近人,还非常有趣。

戏春大稻埕这几年以主题日方式规画,将主要活动集中於单一周末,历经疫情沉

潜期间的实验调整后,今年把活动期间拉长为两周,周末及周间夜晚都有活动提供民众参加。

同时,协会团队突破既往活动形式,尝试跨界串联:以「打开空间」的形式,让非剧场的老屋空间,成为充满奇异魅力的表演舞台,像是合胜堂、郭怡美书店或旅馆OrigInn Space;加入异国的表演艺术,像是日本落语或西洋爵士乐,则让大稻埕重现过去作为国际商港的开放多元;表演团体属性也因为不限定在传统戏曲,让新式剧团可以诠释出不一样的戏曲新面貌;此外还加入手作、走读、音乐沙龙、工作坊等不同活动,协会希望突破爱好者的同温层,让所有人都能参与、认识传统戏曲。

细数今年的精彩亮点,包括改编日本时代作家西川满《城隍庙杀人事件》的布袋戏演出,由布袋戏大师陈锡煌的弟子赖泳廷,手操着日本警察制服与水手服女学生的戏偶,带来有别于传统戏服的新鲜视觉;跳脱布袋戏框架的实境互动表演「算命仙开房间」,操偶师以抽牌算命方式,和观众近距离接触,带来满满惊喜;适合亲子参与的换穿戏服练身段、DIY戏偶等体验;与「岛内散步」合作的走读游程,带领观众深入戏窟景点。

近距离欣赏操偶师技艺精湛的布袋戏算命体验。(图/大稻埕创意街区发展协会)

重塑丰富的戏窟生态圈

用创新、多元形式诠释传统戏曲,让不同偏好的群众都能找到喜欢的活动,吸引年轻世代共同参与,才是传统戏曲的延续之道,也是让老街区重温历史记忆、丰富艺文内涵的一种方式。协会将活动安排在平日夜间演出,亦是希望以扰动老时光情怀但不扰民的期间限定活动,慢慢推动大稻埕的夜生活发展,活络夜间经济,让更多人有机会看见在地的夜间之美。

借由戏春大稻埕带起的传统戏曲文化复兴,协会期待重塑大稻埕的戏窟生态圈,让大稻埕再度成为发展传统艺术的重镇,李宇智描述协会擘画的愿景:「戏窟文化重建后,当大家来到大稻埕,就像走逛一个开放式的传统表演艺术中心。」

本文作者:林蔚静

(本文摘自《台北画刊4月号663期》)

(本文摘自《台北画刊4月号6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