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产上亏本这件事,国央企也逃不过
1月31日晚,A股2022年年度业绩预告收官。
其中,航空股、房地产股成了亏损重灾区。
遥想去年,一批A股房企上演“变脸秀”,像泰禾、中南建设、荣盛发展,业绩预告一度显示盈利,修正后变为大幅亏损,因此遭到监管部门重点关照。
今年明显态度变了:不装了, 我摊牌了。
截至1月31日收盘,据Wind统计,发布了业绩预告的约68家企业中,40家为亏损状态,占比近六成,其中有14家为首度亏损。
名单里除了有早已躺在ICU的爆雷民企,国央企背景的格力地产、首开股份等也难以幸免。
不过,在整体业绩断崖式下滑的同时,部分企业断臂求生的效果也得以显现,比如刚刚重组成功的华夏幸福预计扭亏为盈,绿地控股仍保持着正向盈利。
最早一批爆雷的房企,基本面仍未好转。
去年中报季成为“亏损王”之一的蓝光,现在仍被钉在耻辱柱上。
蓝光发展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2年归母净利润亏损219.37亿元,较去年同期138.34亿元的亏损额扩大58.6%。
蓝光还预计2022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208.21亿元,根据监管规则,如果净资产为负值,退市的红灯就会亮起。
同样爆雷的区域房企,如荣盛发展 、阳光城、泰禾、中南建设等,亏损的雪球也越滚越大。
阳光城预计归母净亏损80-110亿元,去年同期的净亏损为69.52亿元;荣盛发展预计2022年归母净亏损为190-250亿元,同比扩大4倍以上。
嘉凯城、天房发展、泛海控股的经营数据则有所好转,三家公司2022年预计亏损幅度有所收窄。
还有一批企业首次步入亏损行列,据不完全统计,去年由盈转亏的房企共有14家。
民企中,金科股份的数据最为扎眼,预计2022年度归母净利润亏损95-190亿元,而2021年同期正向盈利36.01亿元,相对稳健。
2022年全年,金科可以说是麻烦缠身,销售业绩滑坡,且深陷债务泥潭和股权争夺战,导致基本面不断恶化。
一众国资背景的房企也向市场丢出“重磅炸弹”,公告显示,华侨城最高预亏110亿元,大悦城、格力地产最高预亏逾30亿元,首开股份最高预亏15亿元。
潮水退去,发现裸泳的人更多了。
刚官宣完成49.6亿美元债重组的华夏幸福,是去年A股房企业绩中为数不多的“正面例子”。
华夏幸福称,2022年业绩将实现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为11-16亿元。
这主要归功于债务重组进展而确认的债务重组收益(非经常性损益),官方信息显示,华夏幸福逾2000亿的金融债务重组已完成八成。
不过,扣除这部分非经常性损益影响后,华夏幸福本报告期经营业绩仍为亏损。且华夏幸福还透露,公司正在就资产出售与交易方进行磋商,这意味着,不排除资产出售后业绩会有“变脸”可能。
一批小型房企,比如大名城、冠城大通,今年也将实现扭亏为盈,主要是计提存货减值的影响大幅减少。
另外,截至1月31日的数据,仅有5家房企连续两年维持正向盈利。
民企中,新城控股预计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为6.3-37.79亿元,同比减少70%-95%。
国央企中,保利发展最早公布业绩,去年营收2811.1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80.03亿元,在行业中仍是”领头羊“。
其次是招商蛇口预计归母净利38-46亿元,绿地预计归母净利在20亿元左右。
这三家企业虽然能维持较大的业绩体量,但归母净利润下滑了33%-68%不等。
中交地产也实现了微弱盈利,预计归母净利润3450万元,但扣非后归属股东净亏损2.22亿元。
虽然行业紧绷、自身营收盈利能力也连年下降,有个“富爸爸”的中交地产行事仍然彪悍,不仅在土地市场大肆挥金、还慷慨地为底下的多家子公司提供财务担保。
谈到亏损的主要原因,房企们口径都很一致:
一是,受房地产市场周期以及新冠疫情影响,公司项目去化缓慢、结转量也在下降。
这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就已有所体现,202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4.3%,房企开工量下降39.4%、竣工量下降15%。
同时,因为项目受结转项目及产品变化的影响,结转毛利率下降。
首开股份就提到,报告期内结转的,多为2018年至2020年市场高位时期的高溢价地块,这部分项目后期售价偏低,对毛利率水平造成影响。
二是,去年多数房地产企业因经营压力,继续加大存货、投资性物业、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力度,从而影响当期净利润水平。
格力地产提到,2022年,预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5.80-18.96亿元,预计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下降5.37-6.45亿元。
债务也是逃不过的一环。
阳光城称,本年度经营业绩亏损值较2021年度有一定增加,主要原因有:1.相关融资本金使用期限延长,利息费用化金额增加;2.汇兑损失增加,导致财务费用增加。
泛海控股因大量债务违约进入诉讼程序,报告期内根据诉讼判决计提利息、罚息或履行金,导致公司整体资金成本上升。
另外,还有房企被其他业务绊了一跤,比如嘉凯城的影视放映业务、华侨城的旅游业务去年需求疲软,从而影响整体营收。
从去年开始,支持房地产行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但政策落地以及向市场的传导需要一定时间,市场期待的业绩回暖暂未出现。
尤其对于身在雷区的房企,利好还没惠及自身时,已经走到资不抵债的阶段。
蓝光也有自知自明,它提到,企业债务危机导致品牌受损,已完工开发产品房源和在建与待建开发项目,未来很可能仍难以实现项目获取时的预期。
有观点依然乐观认为,部分房企在充分释放风险之后,后续有优质项目结转可以提升业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