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俘墓碑现踪北市 不具文资价值
民众在台北市信义区福德街发现疑似有二战期间外国人战俘墓碑,经文资价值审议,结果不指定古迹并不登录历史建筑、纪念建筑。(台北市文化局提供/张立勋台北传真)
有民众在北市信义区福德街发现疑似二战期间外国人战俘墓碑,北市文资会16日审查,委员认为战俘墓皆已迁葬,只有其中1个墓碑可清楚看到纪录,最后不指定古迹并不登录历史建筑、纪念建筑,建议另提古物列册。文史工作者萧文杰痛批,判定不具文资价值,古物委员怎么审得下去,市府未针对战俘编号做调查、评估即做出决定,实在有够草率。
北市工务局在福德街137巷8弄至89巷兴建道路,准备对边坡坟墓迁葬,民众发现有二战末期的外国人战俘墓碑,墓碑一度不翼而飞,所幸后来有寻回,由北市文化局函请工务局依《文资法》提报文资会评估文资价值。
文资审查小组4月到场会勘,认为该地区外国战俘墓皆已迁葬,只有其中1个墓碑可清楚看到纪录,不符合于文化资产中古迹、历史建筑或纪念建筑保存方式,建议另提古物审议。
文化局表示,古物审议须由所有权人、使用人或管理人提报,将向台湾战俘营纪念协会说明,并讨论指定后续由协会保管并申请古物审议。
昨文资会审议结果不指定古迹,并不登录历史建筑、纪念建筑。登记发言的民众认为,战俘墓碑是台湾少数可以连结到二战历史及涉外人士相关史料的见证,即使没有文资价值也应该保留下来,盼能够在原址展示。
萧文杰指出,墓碑是水泥制,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前,只有木制墓碑,几乎都烂掉了,没有保存下来,古墓价值在属于庶民集体记忆,当时台湾庶民角色非常尴尬,一方面要躲日军攻击,一方面台湾有人在战俘营替日本人工作,文资价值若仅以官方角度去看,没有纳入庶民精神,就看不到文化资产价值。
他还举蒋渭水墓园为例,经迁葬的墓园仍登录历史建筑,文资委员以迁葬为由就否决战俘墓碑重要性,相当荒谬,并质疑市府未对墓碑上战俘编号1759做调查、评估,实在太过草率,若墓碑不具文资价值,古物委员怎么审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