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寄望内需 万灵丹这次不给面子?

消费成为拚经济的主旋律,但民众的消费信心仍未完全恢复。图/新华社

疫情解封后,全球关注大陆市场如何拉动经济重返正轨,北京订定仰赖内需消费方针,今年3月「全国两会」前夕,大陆商务部长王文涛宣布,已安排多项主题活动串穿2023全年,力拚消费复苏与扩大。

消费成为拚经济的主旋律,并不难理解,在疫情突袭的2020、2022年,大陆GDP成长率分别为2.3%、3%,创下40年来最低数值,且当年封控致使经济活动停摆下,仅由资本形成对经济贡献率独大。

低谷之后的2021年,大陆成功改以最终消费支出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能;2023年同样想故技重施。但问题是,叠加当前全球经济疲软,内需消费这颗灵丹依然万用吗?

从各城市主要商圈的人潮来看,大陆消费市场相当有看头,呷哺呷哺董事长贺光启、北京鼎泰丰董事长韩家宸,以及南侨等耕耘当地多年的食品餐饮台商,均对本报表示看好复苏前景,摩拳擦掌抢占市场反弹,同步展店、拓展冷冻与预制产品线等多招并进。数据也佐证,餐饮收入增幅正以远高于社会消费品的速度飙高。

只是,公布亮眼数字的同时,为何「加大刺激」声浪仍未停歇?

北京台青、服务业临时工平台「小包智工」创办人兼首席运营官徐韬说,大陆一线城市餐饮用工需求虽飙升,但平价餐饮远高于正餐餐厅,似有钱包变薄、消费降级现象。且相较饮食硬需求,电影娱乐用工并无起色。贺光启也指出,疫情后的最大体悟是「消费者没有忠诚度,供应商也没有忠诚度」,透露当下各方对于价格高敏感的程度。

回头再做检视,大陆消费领域两大重点房产与汽车,都遭遇难题,房企债务让大陆房市回暖仍在长期抗战;汽车虽是当前政策聚焦重心,但去年车市爆发后,透支消费让今年需求难以提振,企业仅能砍价撑量。

大陆全国台企联会长李政宏表示,上海路上车流量较疫情前增约30%,但这三年来,太多民众担心搭乘大众交通工具而购车,疫后需求反而大减。数据上来看,大陆4月超低的CPI和PPI年增速,反映出需求仍不如供给的隐忧。

5月在清华五道口论坛上,大陆经济学家李稻葵建议,要透过消费券等补贴,用补贴1元拉动4元的效果,恢复民众对消费的信心。但看看大陆各地贯穿全年、遍及各地的各种消费节,又有哪个没有推出消费券?哪个没有降价补贴?

消费节已不稀奇、不足以撬动民众变薄的钱包。或许,下一个消费救星要指望近年因监管沉寂,但有缤纷行销玩法与足够补贴力度的电商和民营企业,期待透过「618」、「双11」等网购节,放手一搏来挽救消费疲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