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室‧报‧告-捷运是万灵丹 还是兴奋剂?

行政院核定前瞻基础建设计划,端出逾4,200亿的轨道建设预算大饼,突然间全台抢做捷运城市。几乎各地方首长都亲上火线参加公听会,或是诉求资源长期分配不均造成城乡发展失衡,或是结盟邻近县市,强调扩大区域经济规划效益。当然,也有如柯P市长这样的少数声音,提醒大家「捷运是迷思」。

但是双北首长和网民对其他地方建设的反对论调,总是很容易被视为「天龙国人言论,在地人也可以很轻易的以「你不住这里,不了解居民的需求」加以反击。

说真的,我也不完全认同以「自偿率」做为重大建设兴建与否的唯一标准,因为数字金流所呈现的成绩,常常只是效益的其中一个面向而已。我也绝对同意便利的交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有莫大助益,即使只是多一条路或多一座桥,只要能有人因此缩短了往来两地移动时间,应该都是好事。令我不能理解的是,无论是六都或其他县市,面临的交通瓶颈应该各有不同;有些是市中心的交通太过繁忙有待纾解,有些是联络外地的干道不足,有些是主要商业活动区域的可及性急需提升,甚至可能有些地方是物流的需要更大于人流。既然病症各不相同,怎么可能全都是靠捷运才能整治呢?

前行政院长毛治国在2008年间担任交通部长的时候,核定了台中捷运兴建计划,他同时也宣告台湾将不再兴建高运量捷运系统」,出了台北大众运输系统最多只能朝向中运量、轻轨,或BRT,因为「连公车(运量)都跑不出来,有什么资格谈轨道运输?」

当然,人去政息,昨是今非,现在的行政院忘记一位前朝官员谈话完全不足为奇。但出身技术官僚的毛治国,论述其实确有所本。他从亲身参与北捷高捷高铁规划的过程中,一次次看到政府犯错,这些错包括对运量预估过度乐观、对地方和中央可能造成的财政负担置若罔闻,还有缺乏全面性都市发展计划,以致路网开发和土地开发无法确实接轨,让政府和民间的投资两头落空。

在争食前瞻基建轨道建设预算之前,希望这次每位地方父母官能先想清楚,捷运究竟是经济和交通的万灵丹,抑或是用来刺激施政满意度兴奋剂?或至少,别再犯了以前政府曾经犯过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