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室‧报‧告-用词欠准是新闻的致命伤
人们读不懂新闻的原因,常是报导的文字,尤其专有名词欠准所致,一个词汇不明白其意思,读者通常是用猜的带过去,可是猜着、猜着,可能就误解新闻的原意,继而专家又根据这些混淆的新闻为文评论,从而错谬成一团,影响社会至巨。
举例来说,GDP是国内生产毛额,其实质成长率才是经济成长率,惟长期以来人们已把GDP视同经济成长率,因而常有GDP上修至5.10%这样奇怪的用语,这样过度简化已带来极大的混淆。
再如资本形成、固定资本形成,由于只差两字,不少新闻将两者混为一谈,更援此引伸为民间投资,事实上,前者比后者多了存货变动,不可全然类比,以2019年而言,资本形成的成长率6.4%,固定资本形成的成长率10.2%,再如2010年一个36.6%,另一个19.0%,可谓相去甚远。
不只经济新闻有这些问题,政府公共工程的执行,有计划执行率,又有预算实现率,对读者而言,这两个词差不多,就是政府执行公共建设的效率,然而情况并非如此,执行率是指工程完成的程度,实现率是指完工并获估验且付款的情况,因此才会出现执行率逾90%,实现率只有60%的情况,这双率各有意思,不可随便混用,于此可知。
再如,就业人数与受雇人数也是有差别的,然而不少情况,相关报导也会将两者相提并论,而对读者来说,久而久之也不以为忤,然而就业者里头除了受雇者,还有自营作业者、无酬家属及雇主,两者非仅数字不同,意义也有差别,以去年而言,台湾的就业者有1,150万人,受企业雇用者只有815万人。
政府债务同样有这个问题,政府债务有中央政府债务,有各级政府债务(中央加地方),以2019年而言,我国中央政府债务5.3兆元,各级政府债务达6.2兆,两者自不宜牛马不分,此外还有人把赤字与债务糊成一团,这简直是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云了。
以上只列举少数,其余会让人混淆者还有很多。用词准确是好文章的前提,于新闻写作上亦然,虽有韩愈的文笔,苏轼的才情,若用词不准确,其文依然无可观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