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院核定營養法 中研院學者:樂見但盼細修這2點

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潘文涵。本报资料照片

行政院今核定「营养及健康饮食促进法」,将送立院审查。营养学界催生该法案超过40年,因朝野并无共识,立法过程延宕至今。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推手、中研院生医所特聘研究员潘文涵说,过去营养学界提出许多版本草案,历经多次修订,本次通过的版本「宣示性」成分居多,但仍乐见国民营养法迈出第一步,希望未来以此基础持续修订,让法案更臻完美,尤其营养调查财源、营养师人力配置,建议有更细节的规范。

潘文涵说,国民营养法除规范健康促进教育相关事项,国民营养监测、营养师人才培育及配置也是重点,期待有了法源,未来行政院能稳定拨款支持,了解国民营养状况才能对症下药,制定营养促进策略。

营养师人数明显少于医事人员,这是过去各界重视医学大于营养所致,潘文涵指出,但高龄化社会中的慢性疾病,许多都要生活型态调整,才能维持病情稳定,应设法增加营养师人数。

潘文涵表示,过去在台湾,营养学不像医学受到各界重视,但营养却是守护国人健康、落实前端疾病预防的重要环节,世界各国早在三、四十年前就有类似法案,国内营养界也在当时开始倡议,应设立「国民营养法」,期待借此让预防观念深入民间,让民众了解健康、营养能够避免疾病恶化至无法回复的地步。

1982年,行政院卫生署(现为卫福部)就讨论制定「国民营养法草案」,然因各界并无共识,法案至今才有进展。潘文涵表示,营养界乐见行政院核定「营养及健康饮食促进法」,迈出立法的第一步,期待送至立院后,朝野尽快达成共识。另外,本次法案内容属「宣示性法案」,意即施行细节着墨较少,多规范原则性事项,盼未来以此法案为基础,能够持续修订,让内容更臻完善。

潘文涵说,营养法应规范的内容,包括「民众教育」、「团膳规范」、「营养监测」等,内容相当全面。尤其是营养监测,能够知道国民营养状况的问题症结,进而对症下药,推动健康饮食促进。从改制前卫生署食品卫生处,改制后卫福部食药署、国健署,均支持国民营养调查推动,但期间一度传出要暂停施行,在学界积极倡议后,才持续推行。

潘文涵表示,国民营养调查施行近30年,期间虽未中断,但经费来源并不稳定,对此政府也很难为,必须面对国家财政整体考量,以及立法院删预算等情况,希望国民营养法未来正式通过、赋予法源依据后,国家能稳定编列经费,落实国民营养调查。

另外,国内每年新增9000余名营养师,但从业人数仍远低于各职类医事人员。潘文涵说,早期国民营养法草案版本,有将医院、机关等营养师人数配置,以及从业奖励机制等列入,但本次法案并无相关规定。

对此,潘文涵说,高龄化社会来临,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医师多要求进行3个月的「生活型态疗法」再开始用药,因营养师人数有限,医师多要求病人自行回家调整饮食,未来应增加营养师数量,让其加入慢性病防治行列,将有助减少用药,甚至罹病初期的病人,有机会恢复健康状况,例如开业医师在第一线维护社区民众健康,诊所应该与营养师配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