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人书写成风潮 平视社会真面貌

林楷伦获各大文学奖肯定,但真实身分是鱼贩,出版《伪鱼贩指南》。(赖小路摄/宝瓶文化提供)

林立青以《做工的人》为底层工作者发声。(赖小路摄/宝瓶文化提供)

姜泰宇经营洗车行十年后,写出《洗车人家》。(赖小路摄/宝瓶文化提供)

怵目惊心的新闻事件也许是极端的个案,但沉浸于各领域、各职场的近身观察,则贴近现实地揭露了社会议题,从工人、偏乡教师、警察、接体员到司法通译,近年「职人」一词逐渐广为人知,台湾也在近五、六年间出现「职人作家」书写风潮,宝瓶文化总编辑朱亚君指出,这样的群体与书写模式与社会氛围和作者个人特质皆息息相关。

2017年第一本由在建筑工地第一线的「工头」书写的做工者生命纪实《做工的人》横扫当年度金石堂「十大影响力好书」、诚品书店阅读职人大赏「最想卖」及「年度最期待在地作家」肯定,并陆续改编为电视剧与电影。

作为首先推出此类型职人书写的宝瓶文化,朱亚君指出:「过去一直有职人书写,如冠军面包师吴宝春,或爬升到顶尖位置的总裁,但这些都还是以『仰角』来看这些人物,但《做工的人》开始以平视角度,作者本身身在工地,当一名做工流汗的人。」

这样的视角与社会气氛更强调打破威权,不再只是功成名就的人才有话语权,「人生的苦难、快乐都是多元的,从平凡的人身上看到自己的映照」,也因为有些工作确实不会是一般人接触得到,如殡仪馆接体员,朱亚君说:「在知道大师兄之前,我不会知道在殡仪馆的冰柜到火葬场间,还有个隐身在白幕后的工作台,而且在这里发生了许多有血有泪的故事。」

回顾这段火热的「职人书写」风潮,不少作者如《伪鱼贩指南》的林楷伦、《洗车人家》的姜泰宇,乃至《我当司法通译的日子》的罗漪文,都曾获文学奖的肯定。朱亚君指出,在好的文字之外其实社会议题书写,更重要的是找到共情点和特别有意思的视角,「这部分靠的是天分!」从出版者角度来看,寻找的不是特别的职业从事者,而是能以特别的角度写职业的作者。

「因为未必受过学院的文学训练,因此没那么多框框条条,有的作者甚至一开始连word档都没用过。」尽管如此,这些职人书写作者如林立青,也许并不知道学院的研究方法或田调,「但他人就在田里!每个工人和他都是从早上的第一杯奶茶到下班都相处在一起。」朱亚君指出,这种浸润于其中的深刻,有如林楷伦〈尿尿树〉一文写到「短暂几秒,用小部分的赤裸,交插行话、脏话、玩笑、直球地建立关系」,让人仿佛走入鱼贩交流的场景。

职人书写,朱亚君认为重要的不是作者的名气、粉丝数,而是问「他的文章带来多少触动?」这些触动也与社会共同呼吸,如关注移工议题,2018年曾有姜雯的《奴工岛》,朱亚君说:「在当时台湾40人中有一人是移工,而到了2023年罗漪文的《我当司法通译的日子》,已是每30人就有一人是移工。」

以平视的眼光看见台湾社会的生活,朱亚君相信这样的书写,逐渐带着读者了解台湾更多面向,以及不同群体想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