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一条龙照护网建置 医曝:高危险群应筛检这病变
针对中风防治,「中风守护者联盟」专家论坛邀请专家深入讨论,从政策、医疗供给面的源头优化给予意见,希望建置脑中风共同照护网,一条龙照护并预防再次中风。(图/康健杂志提供)
卫福部统计显示,中风位居国人十大死因第4名,每年夺走1万多条人命。可怕的是,中风的后遗症是造成成人失能的主因;中风患者更有高达3成会在5年内再次中风,比一般人高出9倍,后遗症也远比前一次严重!
●找出危险因子 预防初次甚至二次中风
台湾的中风挑战,与高龄化社会人口老化有关。开启台湾中风登录并担任总主持人的中国医药大学讲座教授许重义指出,老化是中风最有份量的危险因子,年龄愈大、中风风险愈高。但不只年龄,脑中风的八大危险因子还包括有三高(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以及肥胖、抽烟、缺乏运动、有家族史、心房颤动。
台湾脑中风学会理事长李俊泰提醒,脑中风危险因子中,心房颤动容易被忽略,特别是阵发型的心房颤动,往往需要多次追踪检查才能发现和诊断,及早治疗才可预防再次中风。
要预防再次中风的发生,除了必须改善生活习惯、持续监测中风危险因子外,从医疗端来看,病人必须规律服药、定时回诊追踪。
加强健康识能,让病人了解中风的严重性是最基本的,从政策面来看,卫福部国健署多年来除了透过多元管道并结合民间团体共同倡议脑中风的健康识能推广,针对各危险因子宣导健康促进,并积极提供预防保健服务,以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今年更与健保署、基层医疗院所合作推动「代谢症候群管理计划」,期能减少三高慢性病对脑中风的影响。
只要家中有一人中风,影响的不只是生活品质,对家庭经济与社会医疗资源也是一大负担。在全民健保的前十大医疗费用疾病排名中,脑中风医疗费用排名第9,但在大于80岁以上的族群中排名第5;另从近5年脑血管疾病医疗利用概况来看,脑中风一年医疗支出约200亿元,数字庞大令人咋舌。
为降低医疗体系、家庭及社会照顾的负担,健保署积极推动急性后期整合照护计划(PAC),透过照护品质的提升让病人能在短时间内改善失能状态,尽速恢复日常功能,减少病人家属的直接照顾压力,并降低医疗耗费的冲击。
健保署署长李伯璋提出数据指出,PAC自2014年开办后,截至今年2月已有38组照护团队、217家医院参与计划,照护人数持续增加,「有9成脑中风PAC收案病人结案后功能有改善,效果良好。」
健保署署长李伯璋。(图/康健杂志提供 陈弘璋摄)
●追踪病人出院后状况 个管师是重要角色
政府在推行慢性病卫教及照护资源多年下,已略见成效;但现行医疗前线人力吃紧,卫教措施断点多,医疗现场是否还有其他着力点能帮助患者避免再次中风?
台湾脑中风病友协会理事长周中兴直指,预防再中风不只在治疗端的努力,还必须要有完整的脑中风防治共同照护网,才能弭平防治断点,终结再次中风。
对中风病人而言,从中风入院治疗结束后到出院,会遇到一连串的照护问题,包括选择长照机构照护?聘用外籍看护?在家照顾或使用长照资源等,「一旦落入长照,每一个案平均需要照顾9.9年,」周中兴说,平均每年每位脑中风患者的基本照护费为50万元,减少一个中风病患,等于可省下500万元的支出。
医疗的进步让脑中风病人存活期延长,但病人出院后得面临长期复杂的复健照顾,并需担心再次复发,因此脑中风个管师的角色格外重要,「个管师是医疗桥梁、讯息传递的重要角色。」周中兴认为,要预防脑中风的再次发生,断点关键就是个管师。
新光纪念医院神经科主任连立明也指出,个管师能协助追踪病人状况,鼓励病人回归良好生活型态,提醒家属注意中风征兆,可惜现行医院并没有定额的个管师编制,建议中风防治应如癌症般需登录,让个管师持续追踪。
●高危险群预防脑中风 应筛检心房颤动等病变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病人,若能抓紧时间点施以静脉血栓溶解、动脉血栓移除,就有机会降低对脑的伤害。谨记「举手、微笑、说你好」中风征兆评估口诀,一旦出现症状就应快打119,缩短到院时间是拯救脑细胞最关键的一环,新北市政府下不少功夫。
此外,多位专家都提及,在中风高危险因子中,心房颤动与颈动脉狭窄病变是直接导致中风隐形杀手。台大医院名誉教授高明见博士呼吁,从预防医学的角度看,要降低中风的发生,除了减少高危险因子外,在医药科技进步下,已可运用简单方便的筛检方法,找出中风高风险族群,做确实有效的处理及治疗。
他建议将中风防线往前推动,尤其是65岁以上、合并有代谢症候群的病人,要将心房颤动及颈动脉狭窄病变列入预防筛检对象,然后加以健康管理及治疗,就能大幅减少中风的发生及其致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