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王”上海莱士控制权拟易主:新玩家入局加速血液制品行业整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萍 林昀肖 实习生雷椰 北京报道2023年12月29日,上海莱士公告显示,海尔集团拟收购基立福持有公司20%股份,转让价款共计125亿元,溢价17.6%。交易完成后,海尔集团将拥有上海莱士20%的股份及26.58%的表决权,基立福将继续持有上海莱士6.58%的股份,并保留董事会席位。此外,基立福与上海莱士签署了一份十年的白蛋白独家代理协议。据悉,本次交易已获得双方董事会的支持,预计将于2024年上半年完成。

在消息公布后,2024年1月2日,上海莱士股价开盘大涨但最终收跌,其股价开盘达8.60元,但收盘时跌至7.64元,跌幅为4.50%,当日振幅达12.63%。长期以来,上海莱士持续通过并购持续扩张市场规模,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也在近年来不断提高,2023年盈利有望超过20亿元。但同时,海尔集团的此次收购并非没有风险,在持续并购下,上海莱士也面临商誉高悬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血制品行业并购整合趋势持续,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此次上海莱士的股权变更也正发生在这个大趋势下。当前,我国血制品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27年中国血制品行业市场空间有望提升至780亿元。

1月2日,广发证券投行医疗健康群组副总经理郭斌元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血液制品行业受制于浆站批件,行业较为稳定,竞争主要体现在提高自身提取技术、增加品种,但想象空间其实有限。“海尔集团此次并购不一定是因为行业热度,更多可能因为莱士一直无实控人,易于收购,且第一大股东为外资企业。从资本市场角度理解,如果海尔进军医疗行业,上海莱士确实是比较好的标。”

国内血液制品龙头控制权易主

2023年12月30日,上海莱士发布公司控制权拟发生变更的公告,其中显示,基立福与海尔集团于2023年12月29日签署《战略合作及股份购买协议》,海尔集团或其指定关联方拟协议收购基立福持有的公司1,329,096,152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0.00%。基立福还将其持有的剩余公司4.37亿股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委托予海尔集团或其指定关联方行使,占公司总股本的6.58%。

本次权益变动前,海尔集团未直接或间接持有上海莱士的股份或其表决权,根据上海莱士定期报告披露,上市公司为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状态。本次交易实施后,海尔集团合计控制上海莱士17.66亿股股份所对应的表决权,占其总股本的26.58%。上海莱士董事会按照《战略合作及股份购买协议》完成董事会改组后,海尔集团或其指定关联方将成为公司控股股东,海尔集团将成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

据悉,本次交易已获得双方董事会的支持,预计将于2024年上半年完成,并受惯例成交条件的约束,仍需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并满足相关交割条件。

本次交易的卖方基立福是全球血液制品行业龙头之一,主要布局血浆衍生药物和输血医学领域,拥有全球规模庞大的血浆捐献网络,在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发、生产和提供创新医疗保健服务和解决方案。

此前,在2020年3月,上海莱士宣布完成对基立福下属子公司GDS45%股权收购,并购金额为132.46亿元。重组完成后,基立福成为上海莱士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6.2%。在海尔集团成为上海莱士的新第一股东的同时,基立福和上海莱士之间仍继续保持战略合作。上海莱士公告中也介绍,基立福与上海莱士签署一份白蛋白独家代理协议修订协议,将现有白蛋白独家代理协议的期限修改为十年,并授予上海莱士对该协议再次续延十年的权利。

据介绍,上海莱士成立于1988年,是集原料血浆采集、血液制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内血液制品企业,于2008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截至2023年12月底,上海莱士在全国共有5个血液制品生产基地,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孙公司拥有单采血浆站44家,浆站数量、分布区域及全年采浆量均位居行业前列。

财报显示,在2022年,上海莱士营业收入为65.67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18.80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其营业收入为59.35亿元,实现净利润17.88亿元,同比增长11.46%,东吴证券预计其2023年的净利润可达22.18亿元。

长期以来,上海莱士持续将“内生式增长为根基,以外延式并购为跨越”作为主要战略。2014年,上海莱士收购郑州邦和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同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2016年,上海莱士子公司同路生物收购浙江海康;2023年7月,上海莱士公告称,拟16亿元投资扩建奉贤生产基地项目,12月又宣布公司或收购广西冠峰、深度布局广西,取得2家单采血浆站及血制品生产资质。

对于一年盈利有望超过20亿元且业务规模持续扩张的上海莱士,基立福为何选择将其出售?首先,上海莱士在一系列收购后也面临风险问题。东吴证券研报指出,上海莱士控股合并郑州莱士、同路生物以及浙江海康后,在上市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形成一定金额的商誉,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等规定,商誉不作摊销处理,但需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截至2023年9月底,上海莱士账面商誉高达47.03亿元,加之联营企业GDS隐含商誉约为94.84亿元,合计达141.87亿元。上海莱士相关公告显示,机构关注了商誉问题,对此,其表示合并吸收后在“在资产负债表中会形成一定金额的商誉”,且“每年年度终了时,公司会聘请审计机构和评估机构进行商誉减值测试”。

除收购带来的商誉问题外,也有行业观点指出,上海莱士虽持续盈利,但回报股东并不积极,上市以来其现金分红率整体未达16%;同时,基立福也在近年来面临经营承压,其2021年-2023年净利润相比此前有明显下降,在2023年2月,基立福已启动一项降本增效的变革措施。

行业并购整合趋势加快

上海莱士的股权变更,正是发生在血液制品行业并购重组走向集中的大趋势下。血液制品行业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产品品种已从最初的人血白蛋白发展到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等20多个品种。东吴证券研报指出,根据全球血液制品行业发展历程,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走向集中是大势所趋,海外血液制品企业产量前五位的企业市场份额占比超80%,行业整体呈寡头垄断格局,集中度较高。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数据,2030年全球血液制品市场规模有望突破931亿美元,增长态势良好。

近年来,我国采浆量逐年增长,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至2022年我国采浆量已达10181吨,未来随着浆站数的增加,采浆总量有望实现进一步提升。由于我国对血液制品行业严格监管,供给端受限于献浆,我国年采浆量仅占全球采浆量的约16%。根据米内网数据统计,2022年我国公立医疗机构血液制品销售额约为464亿元,对比欧美成熟市场我国血液制品行业成长空间巨大。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27年中国血制品行业市场空间有望提升至780亿元左右,2022至2027年复合增长率为11.6%。

在行业竞争格局方面,据东海证券研报数据,目前我国共计约28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其中,天坛生物6家,上海莱士4家,华兰生物2家,泰邦生物2家,派林生物2家,博晖创新2家,博雅生物1家,卫光生物1家。从采浆量上看,前八家公司采浆量合计占全国总采浆量的75%,行业集中度较高,其中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和华兰生物采浆量在千吨以上;从浆站数量上看,天坛生物和上海莱士浆站数量最多,天坛生物近年浆站数量在持续增加,其他上市公司浆站数量增长相对缓慢。

东吴证券研报也介绍,血制品行业是存量竞争的局面,自2001年后我国不再新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所有血制品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进入壁垒高。近年来,我国血液制品企业形成并购浪潮,行业集中度大大提升。“十四五”规划还剩最后两年,前三年获批浆站比较少、后两年浆站获批有望加快。

2023年以来,血制品行业并购整合速度持续加快,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其中包括陕煤集团38亿跨省收购派林生物,中国生物收购卫光生物,以及此次海尔集团拟收购上海莱士控股权,此外,泰邦生物也即将整合落地。

开源证券分析师余汝意预计,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持续提高,血制品行业的规模效应将逐步凸显,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同时,随着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企业集团进入到血制品行业,血制品行业的学术推广活动后续也有望逐步增加,将促进血制品行业需求的进一步释放,板块价值有望引来重构。但同时,东吴证券研报也指出,血制品是生物安全性极高的行业,政府出于安全性考虑,未来或存在新批采浆站数量不及预期的风险;目前,入局血液制品赛道的玩家仍在不断增加,尤其在白蛋白、静丙等领域玩家众多,未来市场竞争可能会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