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网》「一国两制」提出前两岸对话秘辛(赵全胜)
现任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的赵全胜日前接受专访,讲述了当年「一国两制」的幕后故事,以及多年来促进两岸学界交流的体会。(图/达志影像)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教授杨力宇,全面阐述以「一国两制」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设想,在海内外引起轰动。多数人并不知道,杨力宇见邓小平之前曾主持两岸学者间进行过一场关于两岸统一前景的特殊对话,并在事后得到邓小平的高度赞扬,而当时来自大陆出席会议的学者是正在美国留学的博士生赵全胜。
近六年前,中央电视台第四套的「国家记忆」栏目有一期纪录片「邓小平与台湾问题」,讲到邓小平1983年会见杨力宇时,全面阐述以「一国两制」来实现中国统一的设想,其中提到在旧金山举行的一次两岸学者间关于统一前景的研讨会,邓小平还说代表大陆方面的人「份量轻了一点」。这段解密档案勾起了赵全胜当年代表大陆学者参与这个论坛的尘封40年的记忆。
现任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的赵全胜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独家专访,讲述了当年举办这个研讨会的幕后故事,以及多年来促进两岸学界交流的体会。
1982年春,赵全胜刚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一年,正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当时上的一门课是「美国外交政策」,赵全胜写了一篇论文,批评美国的对台军售政策。虽然教这门课的美国教授是个保守派,只给了赵全胜一个B的成绩,但他不愿意浪费自己的文章,便将之翻译成中文,投书当时有名的在香港出版的《中报月刊》,很快就刊登出来了,这成为赵全胜来美以后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中文论文。
到了1982年深秋的一个晚上,赵全胜突然接到一个叫杨力宇的西东大学教授打来的电话。杨力宇称对赵全胜在《中报月刊》上发的文章感兴趣,想邀请他作为代表北京视角的主讲人,参加拟于1983年3月在旧金山举行的亚洲学年会上的「两岸对统一前景的展望」研讨会。代表台北视角的则是马英九的老师——马里兰大学法学院教授丘宏达。
赵全胜当时感觉有点诚惶诚恐,于是婉言谦让,但杨力宇在对赵全胜「验明正身」后则盛情邀请,认为他是个合适的人选。后来才知道,1982年夏天杨力宇访问北京时,曾打算邀请大陆学者来美国,代表北京做这个论坛的主讲人之一,但鉴于当时两岸直接沟通尚未开放,杨力宇的邀请被北京的接待方谢绝了。但杨力宇仍然很想邀请一位有大陆背景的学者作为代表北京视角的主讲人。
「被赶鸭子上架」的赵全胜琢磨再三,最后应允了。他开始以叶剑英刚提出的「有关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政策」为基础,融合自己在北京大学和加州伯克莱大学学到的知识,准备了一份20多页的论文。在此过程当中,赵全胜感受到了来自台湾和大陆方面的双重压力,但他终究于1983年3月在这个吸引了将近800位观众的论坛上,与大名鼎鼎的丘宏达教授PK了。虽然在这个由台湾人主导的论坛上被点评人痛斥为「北京的喉舌」,但赵全胜还是为自己能在这种场合以学术语言阐释了北京立场而感到自豪。
此次论坛引起了轰动,赵全胜的博士生导师、伯克莱东亚研究所所长施乐伯(Robert A.Scalapino)听说后亦很感兴趣,让赵全胜和丘宏达将他们的论文在他主编的很有影响力的英文学术期刊《亚洲概览》(Asian Survey)上原文刊登。这就成为赵全胜来美后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英文论文。
尽管在发表过程中赵全胜又遭遇了来自海内外的阻力,但杨力宇在这个论坛举行后3个月又去北京访问,并且受到邓小平的接见,带来了「峰回路转」。邓小平肯定「这个会开得很好,我们重视不够,我们去的人份量轻了一点」。30多年后,赵全胜在电视节目上看到解密档案后才意识到,邓小平说的那位「份量轻了一点」的人就是他。有了此次突破性的参与,赵全胜看到邓小平接见杨力宇的新闻报导,意识到北京对台政策将出现重大变化。这就促成了赵全胜更有信心,再度用英文从北京视角在《亚洲概览》上沿着「一国两制」的框架,特别强调了「求大同,存小异」将是解决两岸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战成名,在两岸还没有海协会和海基会的时代,身在美国的赵全胜由此成为两岸沟通的「非正式」的管道,以至于后来陈长文、焦仁和主管海基会的时候,都曾安排与他对谈。
1990年,在丘宏达的引荐之下,已经任教于美国欧道明大学的赵全胜第一次访问台湾,认识了刘松藩、谢长廷、张俊宏、高孔廉等人。在拜访行政院研考会时,一位英俊潇洒的年轻人走出门来跟赵全胜握手,他就是当时的研考会主任委员马英九。赵全胜从此开始了与马英九30多年的交情。在第一次见面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马英九每年都会给他寄新年贺卡;后来赵全胜也多次有机会拜会马英九,例如2017年在台湾政治大学做客座教授时,就到位于内湖区行善路的马英九办公室和他进行了长谈。
相交三十多年,赵全胜眼中的马英九已经从当年身为国民党精英的「小马哥」成长为台湾地区的前领导人。唯一不变的是他在「九二共识」基础上认同两岸统一的中华情节,以及他在待人接物中所展现的亲和力。当然,马英九所主张的「一个中国」强调的是「一中各表」,也就是他在2023年4月的大陆行中所数次提到的「中华民国」。但不管如何,这和蔡英文、赖清德所主张的「台独」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赵全胜至今对第一次去台湾访问时与十几位台湾学者聚会的场景记忆犹新。当时台湾政治大学国关中心副主任苏起出面接待,台湾一批留美博士,包括包宗和、庞建国等人都参加了。聚餐时,苏起拿出两瓶酒,一瓶XO人头马、一瓶茅台,问大家选择喝哪个?大家哗地举手,都要喝XO,只有赵全胜表示要喝茅台。吃完饭唱歌,当时卡拉OK刚从日本传入台湾,大陆还很少见,台湾学者们唱得起劲,但在此前从来没玩过卡拉OK的赵全胜翻遍这份1980年代制作的歌单,怎么找也找不到自己会唱的歌,最后终于发现了《康定情歌》这首1949年以前的老歌,总算解了燃眉之急。这些例子说明,当时两岸学界刚开始接触,双方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有很大的差异。
随着两岸交往的增加,在美国任教的赵全胜较早参与了两岸学界交流。90年代初开始,他成了拜访两岸的常客。尤其是在1992年写《解读中国外交政策》一书时,他到两岸进行田野调查,包括在大陆国台办安排下,去广东、福建、浙江考察台资企业,并认识了大陆的台海问题研究学者陈孔立、刘国深、余克礼等人。
赵全胜由此成为促进两岸学界交往的牵头人物之一。1997年他与台湾大学教授朱云汉共同创建了「全球华人政治学家论坛」(简称「华人论坛」)。新世纪之初,他率领海外华人学者团多次参加中国的「改革开放论坛」所组织的研讨会。2005年,他率领一个8人的华人论坛代表团参加由中国社科院台研所举办的研讨会。2006年,赵全胜再度率团参加中评社在北京和华人论坛共同主办的「台湾问题的外部环境」研讨会,并拜会外交部、国台办、国侨办等部门。从那以后,华人论坛先后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大、美利坚大学各合作举办过13次台湾问题研讨会,前后有上百位海外华人学者参加过。2019年以后被疫情打断,今年8月打算再恢复举办。
疫情前,赵全胜和两岸学者一起还积极推动了两岸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论坛,前后举办了四届,前三届在台湾政治大学,第四届(2019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现在正在筹备第五届。通过这样的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两岸相关领域学者的交流。近年来,赵全胜又与一批海内外有志于促进两岸学界沟通的学者创建了「环球两岸关系研究会」,至今已经举办了三十多场研讨会。并且还在2017年开通了「海外看世界」的微信公众号,经常就两岸关系和中美关系的热点议题进行网上交流。
作为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和多年担任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大学也成为赵全胜开展两岸交流的平台,除了多次召开有两岸学者参加的国际研讨会之外,上百位学者或前官员都被邀请到美利坚大学举办讲座,例如来自台湾的苏起、张京育、沈吕巡、邓中坚、黄奎博,和来自中国大陆的贾庆国、阎学通、袁鹏、吴心伯、井泉、倪世雄等。2023年春,中国驻美使馆临时代办徐学渊公使应邀到校发表讲演,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包括台海在内的一系列问题。
40多年从事两岸交流和中美交流的经历使得赵全胜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后出国的这一批学人,多数是具有家国情怀的,希望祖国完成统一大业。他认为,在促进两岸统一的过程中,海外要有海外的方式,要广交朋友,需要海外华人学者多做工作。这就需要大陆方面增强与海外华人专家学者的合作。他特别欣赏字节跳动请新加坡华人周受资出任TikTok首席执行官,认为也只有像周受资这种了解和融汇东西方文化的人,才能够在美国国会山庄上「舌战群官」。这种做法对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提高软实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与台湾学者的交往中,赵全胜感受到,虽然两岸学人出身不同、背景不同,经常各执己见,但多数人终究有中华文化的耳濡目染,有学术素养,因而容易沟通,再加上志同道合的学者还可以一起做事,比如他与台湾中研院院士朱云汉在1997年共同创立「全球华人政治学家论坛」等。赵全胜表示,自1983年旧金山「两岸统一之展望」研讨会起,他就深切体会到,与台湾学者打交道,依然需要「求大同,存小异」,大同就是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要「反独促统」,虽然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所持的理念、途径、和方式上会时有不同。
关于对马英九前些日子大陆行的评价,赵全胜表示,马英九也讲一个中国,虽然他认同的一个中国与大陆讲的中国不同,但马英九强调两岸和平、中华振兴,这些都是两岸中国人之间的大同,因而此访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在红-蓝-绿和北京-台北-华府的两个三角博弈关系的大背景下,马英九能秉持这样的立场,是值得肯定的。
(本文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原刊于中评网刊发)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