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山 即时评论/伸手不打笑脸人─从陈明通演讲谈两岸对话
陆委会主委陈明通在美国发表演讲后,对岸的反应除了国台办主任刘结一一句语带保留的「听其言、观其行」外,听不到有任何的掌声,如果说者有意,听者无心,结果又是一场「聋子的对话」。归根究柢,关键还是在于两岸的严重缺乏互信。
▲陆委会主委陈明通日前赴华府,公开发表关于两岸事务的演说。(图/陆委会提供)
就我所知,陈明通是很认真地准备他的这份讲稿,也期待对岸能够体会他的「话中有话」。台湾有媒体认为,陈明通罕见地使用一些非民进党的传统词汇,来连结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认为是有意让对方了解他的「民族情怀」。和陈教授多年相处,我认为他是性情中人,虽懂为官之道,但仍不失书生本色。每次和大陆友人相聚的场合,总会听到他用传统的汉字音韵,高歌那曲百唱不厌的《满江红》,目的就是表明他的「中国化」。
纠结「九二共识」难破冰
陈明通接下陆委会这个担子,看来是时机不对,是一份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所谓形势比人强,陈明通想要以一己之力,打破两岸僵局,应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以民族大义来思考两岸的关系问题,两岸执政当局目前的作法,不但没有相向而行,而且是朝背道而驰的方向渐行渐远。众所周知,今天造成两岸僵局的主要因素,就是「九二共识」,如果「九二共识」的重要性是其内涵,而非名词本身;则双方为什么避重就轻,一直纠缠于这四个字?
蔡英文总统和陈明通主委既然强调以《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来处理两岸事务,那为什么不能明白指出,「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在对岸方面,既然蔡英文上台后,已经说出了接近「九二共识」内涵的话,即使是一小步,为什么就不能鼓励她勇敢地向前跨出一步,而是用全盘否定的态度来打击她的士气,甚至促使民进党的支持者,逼她越走越远?
本人多次强调,于情于理于法,「台独」本身就是一个假议题;另一方面,我认为所谓「去中国化」的指控,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试想,中共当年发动文化大革命,采取「批孔扬秦」和「破四旧」的种种做法,都没有达成「去中国化」的目的;民进党何德何能,胆敢数典忘祖,脱离中华文化的母体?
「求同存异」双边有分歧
「求同存异」是两岸领导人多次提出的概念,也是两岸能够「和平共处」的关键所在。这次「连习会」和陈明通的演讲当中,也都出现了这四个字。但遗憾的是,陈明通并没有在「同」的部份多加发挥,反而在「异」的部份过于强调。例如,陈批评对岸采行的「中国模式」,但他忽略了中共目前还是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换言之,习近平虽然选择一个与西方议会民主不同的治理方式,但「中国模式」尚未定型,外界不能就此盖棺论定,妄加批评。
另一方面,对岸在处理两岸关系时,则是过于在意双方的「同」,而忽略了双方的「异」。就以民共关系为例,中共不能以处理国共关系的手法,去处理民共关系的问题。在「马习会」的研拟过程中,本人即建议,两岸领导人的初次会面不要使用刺耳的字眼,就是「伸手不打笑脸人」的道理。我们认为,民共要建立新的良性互动关系,首先就须理解和尊重对方的处境,多一些欣赏,少一点批判。
「天下本无事,只怕有心人」,陈明通在演讲中提出了改善两岸关系的路径图,第一步就是双方必须下定决心。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民共交往不深,要下决心改善两岸关系,恐怕还得从互利共赢的方向起步。
如果和对岸的关系处得不好,民进党执政必是腹背受敌;如果和民进党关系处的不好,对岸也将迟早面临战争与和平的艰难抉择,看来中间没有太多转圜的余地。两岸关系如果陷入这样的困境,受害的不仅是两岸的民众,还会殃及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这个道理,恐怕不需要经过「三思而行」就能明白。
好文推荐
赵春山/「连习四会」再度确定两岸关系的历史航向
赵春山/中美斗而不破 台湾大搞飞机
●赵春山,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网友参与,投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