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校长助理保继刚:提倡旅游与环境的共生

背景介绍:2010世界旅游全球主会场庆典在中国广州隆重举行。为进一步推动国际旅游合作与交流,大力倡导人与自然、旅游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由世界旅游组织国家旅游局、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旅游局、本站、中山大学承办的“旅游、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高峰对话”于9月27日在广州市隆重召开。“高峰对话”是2010世界旅游日全球主会场庆典暨中国广东旅游文化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山大学校长助理保继刚先生在本次“高峰对话”期间出席并作了主旨演讲。

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山大学校长助理保继刚先生演讲

保继刚演讲原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和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首先请允许我用恩格斯的一段话开始我的发言。他曾经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自然界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最初确定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出任预料的后果,常常把最初的胜利又抵消了。

实践证明恩格斯的判断非常准确。

当我们把时间追溯到大约5000年前的农业文明时代,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就已经开始显现,并自此不断加剧。毁林开荒,过渡伐木,森林和草地遭到严重破坏,并引起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大大高于自然的丧失速度。

特别是18世纪以来,人类由农业文明跨入工业文明,伴随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膨胀,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急剧增加,加上环境污染,使全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了更加严重的破坏,并以惊人的速度减少。20世纪以来,全世界3800多种哺乳动物中已经消失了110个种亚种,9000多种鸟类中已经消失了139个种和39个亚种,而且还有大量动植物的珍惜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据科学家估计,现在每天至少要灭绝3个物种。

这些数据并非危言耸听。可以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功利的态度对待自然界,把自然界当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源泉,其结果是能源急剧减少,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暑报告,2008年全球共发生321次较大自然灾害,2009年发生245起自然灾害。而2010年也并非平安年,哪些毁灭性的大灾害仍然在我们的记忆中挥之不去,海地里氏的7.3级地震,美国田纳西州百年一遇的洪水,中国西南地区大面积干旱,中国甘肃玉树特大泥石流,巴基斯坦大洪水,可以说,人化自然也必然会转化为人的异己力量反过来危害人类的生存发展,目前全球面临的生态危机就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因此,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正确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制定相一致的短期与长远目标,既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能危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人类对自然承诺与回馈,更是我们对人类自己的则甚与义务。

在众多的人类利用自然的活动中,旅游业以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而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同时旅游业也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发展途径之一。

总结而言,旅游与环境存在着三种相互关系

第一,独立关系,旅游和环境保护各自发展,互相没有交互与干扰,保护独立,这种情况一般不会持续台长时间,随着旅游大规模发展,环境将因此产生深刻变化。

第二,共生关系,旅游与环境保护相互支持,彼此受益,环境特征和条件保存得越接近原生状态就越好,而且良好的环境也给旅游者提供了游览内容。

第三,冲突关系,当旅游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时,旅游与环境就会发生冲突。在某些情况下,旅游与环境的冲突关系会刺激和促进旅游目的地采取措施,以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

在这三种关系中,我们要提倡也是非常有可能实现的是旅游与环境的共生关系,这是因为:首先,在缺乏良好环境的地方基本没有旅游,环境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若要取得成功和保持持久发展,需要对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和历史遗存进行保护,保护旅游资源也是对潜在旅游业的投资。

其次,理性的旅游间接或直接地促进环境保护。一方面旅游业的收益预期刺激大家的环境保护积极性。另一方面,部分旅游收入将直接或间接地用于资源与环境保护即使在一些欠发达国家与地区,也不乏旅游促进环境保护的景点案例坦桑尼亚1961年独立后,世界上很多专家估计在没有欧洲的控制之下,非洲野生动物将受到璀璨。今天看来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相反,坦桑尼亚和其他非洲国家的国家公园数量大大增加了。因为当地政府逐渐认识到,发展旅游可以赚取外汇,可以发展经济,而发展旅游必须保护吸引旅游者的旅游资源,特别是要保护好野生动物。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东非和南非已建立了20.72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这是世界上庇护野生动物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旅游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例子比比皆是,下面我用三个简短的例子进行说明。

案例1:新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广东丹霞山

位于广东的丹霞山2004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又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在广东丹霞山进行的一项旅游对植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区的植被由于旅游开发而受到保护,基本保持和稳定了原生森林群落的正向演潜;然而,非游览区植被遭受砍伐破坏,原生植被几乎复存,非旅游区的植被的物种受到30%—70%的破坏。

案例2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1982年,经过国家林业部批准,湖南张家界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旅游业也因此迅速发展,在近三十年的旅游发展中,公园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969.9万人,实现门票销售收入28亿元,实现累积旅游总收入106亿元,上缴税费18亿元,实现社会就业近2万人。与此同时,公园加强对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启动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在景区建立了20多块固定检测样地科学研究旅游活动对植物、大气、水体、石英砂岩峰林等生态指标的影响;运用科技手段,指导公园杉木演替方式的选择;对公园公益林生物量的演化方向及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系统检测,使公园内成片的原始次生林中保存有如珙桐、隐性、红豆杉、鹅掌楸、石峰溪谷间生活着有如灵猫、娃娃鱼、红腹角锥等珍禽异兽,使公园成为一座巨大的生物宝库和天然氧吧,被称为“自然博物馆和天然植物园”。

案例3: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广东省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56年鼎湖山成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又成为我国第一批加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保护区,成为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基地。因地球上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或干草原,所以鼎湖山又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鼎湖山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根据鼎湖山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植被保护状况、人文景观分布等将旅游区划分为核心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开放区。在核心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鼎湖山特殊、珍惜的动植物资源。开展仅供科学研究的观测活动,在旅游开发区,主要以满足民众旅游休闲、生态观光的目的,鼎湖山有野生高等植物1856种,其中珍惜濒危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3种,以鼎湖山为原生地的植物有30种,鸟类178种,兽类38种,其中国家保护动物15种,被誉为华南生物种类的“基因储存库”和“活的自然博物馆”。

以上案例表明,以丹霞山、张家界、鼎湖山等为代表的旅游区通过旅游来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又通过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来发展旅游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和当地文化,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并因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总之,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人类对自然好点,自然就会更好地回报人类。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部分地区由于旅游开发部当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它们主要来自三方面的原因:

1、旅游性破坏。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如采摘、刻画、践踏等行为对生物生态环境的破坏。

2、经营型破坏。经营管理者经营不当对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如资源处理方式不当、排污处理不到位等原因。

3、开发性破坏。开发者的逐利行为采取的掠夺式开发造成资源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如砍伐树木,开山辟石等。

对于第一、二种破坏,我们要加强引导与教育,对于第三种破坏,我们要完善法律规范,坚决杜绝。

但无论如何,“两害相权取其小,两利相权取其大”,旅游业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总体上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利远远大于弊”。

我们相信人类再利用自然方面一定能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让我们为旅游,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而不懈努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