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选民的感觉
(图/本报系资料照)
选举已经过去一周多,这一周频繁约人见面,聊起选举,愈发觉得若想研究台湾社会的投票理由,真是困难啊!当询问为何投给该候选人或该政党,出现的理由常常是「感觉」,大陆民众想像中的理由如「支持某政党的具体政策」,反而出现得更少。
感觉,可以是「感觉台湾不会变香港」,「感觉比较想投给他」。于年轻世代而言,投给赖清德或柯文哲更能「说出口」,投给国民党「感觉不太好说出口」「感觉很老」等都是理由。
2019年才成立的「小民参政欧巴桑联盟」最终以12万8613票政党票,打败了亲民党等一些台湾老政党,跃升台湾第5大党,在网上也有不小讨论度。与大陆记者朋友聊起,他担忧台湾政治的「低幼化」,「因为大党无能,民众只能凭着喜好与感觉投给小政党,这虽是意见表达的方式,但难免唏嘘」友人表示。
我笑道,「哎,投给谁日子都一样过,还不如投给好玩一点的。」而这「感觉」同样体现于台湾社会对两岸关系的判断中。本次回台,受访者不论蓝绿白,认为两岸未来会维持现状者,均高于担忧「两岸会有战争风险」者。但这「维持现状」,体现在受访者的自身感受中,而非客观。
近年台湾社会存在对两岸是否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之讨论,更有各家民调公司热衷调查。「台湾会不会变香港」与「美国帮不帮台湾」这是台湾提起两岸关系时常提到的两种感受。
本次回台访谈的总体结果是,偏蓝者在意两岸,不希望两岸关系恶化,比较会谈及两岸经贸;偏绿者也在意两岸,正因为很在意大陆(会提到「不想变香港」)才支持民进党的亲美路线。投给柯文哲者则展现了台湾年轻人对两岸的矛盾、虚无、务实——「不要变香港」、不要打仗、两岸交流、也要「美台友好」……但两岸不是他们投柯文哲的主要考量,相对蓝绿,他们投票时在意两岸更少。
大陆在意「严肃政治」,比如九二共识,比如具体的两岸经贸影响数据,而台湾政治感性化、娱乐化。社会的投票理由很大成分是基于情感、感觉、感受,马英九执政初期「因为感觉能赚钱」而开放陆客,而后「感觉陆客来太多、生活也没多大改善」,舆论开始改变。所以,一旦「九二共识等于一国两制」这个「感受」形成,何人会想再探讨「两岸政治共识」呢?「九二共识是维护台海和平的定海神针」,于台湾社会又有谁能听懂呢?
赖清德确定当选的那天,大陆友人询问,台湾会担心两岸的未来吗?但于台湾民众而言,两岸关系,不是已经糟糕了8年吗,又如何呢?
选举后,一切再度如旧。但是,我们一直维持现状吗?许多「抖音一代」可能快不记得了,2012年时,无人讨论两岸战争。(作者为资深两岸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