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出击投资伊朗 中国承受风险大
对美关系转向「平视外交」同时,中国也正在利用中东问题制衡拜登政府的围堵政策。大陆中东问题专家马晓霖表示,中国与伊朗签署长达25年合作协议,中国在中东地区显示出罕见而强烈的主动出击,中国这样允诺大规模投资伊朗,无疑是为伊朗政府进行稳定经济和政治的战略背书。事实上,中国承受风险也很大,顶着美国的巨大压力,甚至冒着得罪其他中东地区友好国家和伙伴的风险。
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指出,在目前美国一方面打压伊朗、另一方面围堵中国的背景下,中国与伊朗签署25年合作协议,引起很多人关注,战略动向上中国究竟想做什么?中国与美国宿敌伊朗走近是要反制和对抗美国,或者说中国厌倦美国无休止的打压索性联合伊朗等,来对付美国?
马晓霖强调,王毅这次大面积访问中东国家,甚至包括主动邀请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双方来北京举行和平谈判,这在以往的中国外交中是很少见的,应该说,中国在中东地区显示出罕见而强烈的主动出击。「这可以理解为中国在用中东问题撬动中美关系。」
马晓霖认为,中国现在实力已经比较强,尤其是最近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以及中国领导层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平视外交」的新特点;中国现在明显摆出「不怕美国」的姿态,拒绝美国所谓「基于实力」的霸权外交,直接告诉美国「我们不吃这一套」。
不过,马晓霖也坦言,中国与伊朗签约,这意味着,在美国不撤销对伊朗制裁下,任何投资伊朗的中企都可能受到美国直接和间接制裁,也会影响到其他国家与中国涉伊朗公司的合作。中国很多企业还是很忌惮美国制裁,届时中国能不能承受,值得观察。
马晓霖还提醒,中国这样允诺大规模投资伊朗,无疑是为伊朗政府进行稳定经济和政治的战略背书。事实上,中国承受风险也很大,顶着美国的巨大压力,甚至冒着得罪其他中东地区友好国家和伙伴的风险。
马晓霖说,从平衡中东地区各国关系角度讲,当中国与伊朗走近,以色列等其他国家会不会出现不满声浪?至少以色列部分智库已扬言应重新在中美间考虑选边站问题,当前以色列政府顶住美国压力,坚持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但其他与伊朗关系不睦的地区大国,后续会有何反应,需要关注。
但马晓霖也说,相信中国外交部肯定对各种可能与风险都做过充分评估,甚至有应对之策,因为这份25年的合作协定是2016年习近平出访伊朗时就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