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忧心 兰千山馆天价珍宝 恐流落海外

唐朝褚遂良《临兰亭序》(领字从山本)卷,黄绢本,行书,纵24.3cm,横70.2cm。(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兰千山馆寄存))

故宫主动退回「兰千山馆」寄存文物引起文物界、博物馆界震惊。熟悉这批文物寄存始末的学者专家分析,即便公有博物馆对私人寄存小心处理,避免投机擡价,然而林伯寿先生的「兰千山馆」不仅是难以取得的天价珍宝,林家后人也抱持着以寄代捐的心态,外界不解故宫何以反全球博物馆经营趋势,不但不「保本」还自愿「赔本」作小!

部分人士质疑将文物长期寄存是以公家资源图利私人,成本算国家的,增值才是私人目的。曾经参与「兰千山馆」文物策展、维护的故宫人指出,不仅初始捐赠者林伯寿本意即是将这批文物暂时以寄代捐,后续林家人态度也可看出愿将文物永留故宫,包括2019年「书圣之后—颜真卿及唐代书法特展」赴日本展出时,需征得所有人同意,林家人也支持配合。

据故宫人指出,「兰千山馆」文物与林家后续寄存的文物原是分开管理,2016年重新签约时才改为全部合并管理且5年一签,内部人员虽认为不妥但仍尊重高层决定。而今在故宫主动不续约的同时,对外声明「寄存人有意愿捐赠,则启动藏品征集程序审议」,故宫人叹近年捐赠购藏案几乎停摆,却以库房放不下为由赶走和台北故宫「共存」55年的兰千山馆;故宫买不起的天价文物可拥有展权、可研究,却要计较寄存的管理费?博物馆界学者叹此举未免姿态过高,且有情绪勒索所有人捐赠之虞,未免会影响日后藏家的捐赠意愿,并不利于未来发展。

熟悉全球艺术市场的业内人士指出,「寄存」在国外各大博物馆都是必要且重要的经营策略,以荷兰的梵谷博物馆为例,500多件作品中就有300多件属于寄存品。对博物馆而言,可逐年编预算再陆续购藏,对私人藏家而言,寄存者后代继承者众,意见易纷歧,捐赠困难度较高,寄存不失为更有弹性的捐赠方式。博物馆学者分析,面对寄存案恐怕不能仅以行政、整理库房的角度思考,如何让博物馆发挥社会责任,让珍稀文物的效益最大化也是重要的思考角度。

故宫人指出,兰千山馆文物当初随文物附上100万展曝费,多年来固定有该馆维护费的定存利息,每笔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不等。故宫如今退还寄存文物的同时也退还了百余万元,可说既赔夫人又折兵。

兰千山馆从台北故宫开馆的最初几年就纳入,且数十年来库房再怎么整建,这批文物都是被考虑在内,且书画类文物多是卷轴,所占空间实在有限!如今以「库房空间有限」不续约,另一隐忧在于若林家后人无力照管这批文物,或家族成员众多文物难以均分,很可能这些珍品将进入拍卖市场,届时未必留在台湾,故宫想借展也未必借到,更完全违反捐赠者将文物留台湾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