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汉服热 文化自信或文化焦虑

大陆专家认为,不是穿汉服表面学古文化,就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图为大陆学员们身穿汉服,挽弓搭箭。(中新社

中国近些年「国学热」「汉服热」兴起,与之前各地学校成人礼类似,当时评价两极,有人觉得可以学到古礼仪制。有人认为徒具形式。现在「汉服热」也被诟病年轻人一时爱穿漂亮衣服时尚风尚,并非汉服文化复兴与崛起。背后让人深思的是,「汉服热」究竟是对传统文化自信的进步性展示,还是表面夸张、实则自卑的文化焦虑?

关于「汉服热」,大陆《每日头条》「文化」栏目曾一针见血抛出,「汉服热」的背后,到底是一种文化焦虑,还是一种文化自信?《科技日报》对于汉服朝向多样性、场景性、相容性发展时,如何在产业化、标准化过程中,建立形制、生产穿法等三个规范,提出忠告

陆媒剖析,现在「汉服热」有时会跟其他两样日式服饰LOLITA、JK制服并列,被谑称是「破产三姊妹」。汉服地位,成了服饰文化的次文化。三种服饰受众有许多重叠,三个圈子混用术语,形成的新时代服装圈礼仪制度。

比如,对于汉服原创设计商家的形制错误,多数热爱者睁只眼闭只眼,喜欢就买。嘴里声称热爱传统文化、复兴汉服,却对正确考据并不上心,让人纳闷。这种现象,倒是像为了对抗外来服饰文化,强行推广汉服的一种文化焦虑。而不是真正热爱汉服文化,了解其内涵意义的文化自信。

论者以为,汉服作为一种文化,至少应该是跟「和服」并列。所以解构的方式应该是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解构。

真正的文化自信,绝不是表面上的锱铢必较,而是深层次的文化考究大家应该首先明白什么是正确的。改良是改良,日本和服和朝鲜韩服都有现代化改良款式,但人们并没有错把改良和服当成正统和服。

所以这种对改良汉服的指责,实际意义还是来自于内心的文化焦虑。如果认为汉服是美的,便传递给大家,而不是传播一种自我设限的偏见。一旦「汉服热」演变成主流文化不认可的次文化,会非常可惜。

大陆《科技日报》建议,汉服应走向传承与创新辩证发展的路径。多样性、场景性、相容性是汉服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在特定场合使用、符合特定礼仪的汉服,本质上是礼仪制服、表演戏服,是承担功能的表意符号,因此,应强调形制、生产与穿法等三个规范,否则便失去历史文化价值与礼仪的神圣感

当前中国汉服产业缺少生产与穿法标准。历史、美学服装业专家学者发挥作用,帮助规范汉服形制、生产与使用标准,搭建资讯交流、规范制定、颁布与推广的平台。对于融合创新与时尚元素、体现消费者个性日常化汉服,平台型组织也可以连接厂家设计师、文化学者、媒体,提升中华汉服文化意蕴的认知,让汉服在融合创新中保持文化意义的传承性,在创新中保持汉服的历史文化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