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国扩大朋友圈 想主导新的世界秩序”
【文/观察者网 张晨静】充满火药味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结束后,我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一刻都未停歇,立即开启了密集外交行程。在桂林与俄外长拉夫罗夫会晤,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出访中东六国。
眼看中国不断地扩大“朋友圈”,美媒《纽约时报》又酸了,报道中揣测称中国想主导“新的世界秩序”,还宣称在拜登想建立一个“民主国家联盟”时,中国也想要表明它有自己的“联盟”。
对此,我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本月初已明确表示,在全球化时代,以意识形态划线,拉帮结派搞针对特定国家的“小圈子”不得人心、没有出路。
拉夫罗夫与长王毅在桂林会面
《纽约时报》在3月29日的报道中列数了王毅近期的行程及成果,提到中俄在桂林会谈中一道谴责了西方的干预和制裁;在“中东之行”中,王毅访问了包括沙特和土耳其等美国传统盟友;3月27日,王毅与伊朗签署了一项全面投资协议等。
报道为此揣测说,尽管中国官方否认这一时间安排是故意的,但其传递的信息很明显;中国想要将自己定位为“国际秩序”的主要挑战者。
报道宣称这一国际秩序是由美国领导的,通常遵循所谓的“民主、人权、法治”等原则。紧接着报道引用王毅在桂林会谈中的讲话,但却抹去了他讲话的重点,仅称“王毅说这样的国际秩序不代表国际社会的意志。”然而实际王毅外长的原话是:“少数国家所谓‘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说法涵义不清,反映的是少数国家的规则,并不代表国际社会的意志”。
在强行将中国置于“民主、人权、法治”的对立面后,报道又声称,美国所领导的联盟越是挑战中国,就越会增强中国成为“反对美国及其盟友”的全球领导人的野心。这也展示出了一个越来越自信的中国,他们不仅会就美国对其内政批评进行驳斥,还会将自己的价值观作为其他国家榜样。
因此报道认为,当前世界正日益分化为不同的阵营,中国和美国都希望吸引支持者。报道指出,如今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已经走得更近了,虽然正式结盟的可能性很小,但两国的外交和经济关系已经在共同对抗美国的事业中加深了。军事战略关系也是,中俄军队经常举行联合演习,并两次在日本海岸进行联合空中巡逻,最近一次是在去年12月。
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远东联邦大学(Far Eastern Federal University)国际研究教授阿乔姆·鲁金(Artyom Lukin)认为,美国政府的针对中俄的举措和姿态,会被中俄视为敌对和侮辱,不出所料地会推动中俄展开更深入的合作。
除了俄罗斯之外,报道还称中国获得了国际组织的支持。近段时间在回应西方对新疆的抹黑和污蔑时,中国一直强调要支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主导地位。王毅早前曾指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有80多个国家支持中国在新疆的行动。但这些实实在在的声音都无法叫醒装睡的西方,《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固执地暗示说,这是因为中国在这些国际组织的“影响力有所增长”。
此外,还有美国的传统盟友——欧盟。报道直言,到目前为止,许多欧盟国家还不想明确地选择支持哪一方,都想避免出现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意识形态分歧,部分原因是他们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不断加深。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本周末的欧盟峰会上,被问及对华政策时,也强调说尽管欧盟与美国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并不完全一致。在今年2月7日,默克尔在参加“德法国防和安全委员会”视频会议时也指出:她认为“欧盟应该有自己的对华政策”。
事实上,真正意图拉“小圈子”重挑集团对抗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政府。王毅外长的每一次出访,都给到访国带来切切实实的好处。如中国和阿联酋启动合作灌装中国疫苗生产线项目;中国和伊朗签署25年全面合作协议,有知情人士表示中国将在未来25年内投资伊朗电信、基础设施等数十个领域,价值高达4000亿美元,并将获得伊朗的常规石油供应等。
相比美国,拜登25日以视频的形式参加欧盟峰会,会上他除了和欧洲盟友们共商“重振美欧关系”外,还讨论针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而美国务卿布林肯在首访北约之时,还故意挑拨中欧贸易合作等。
对于美国政府使出的“小伎俩”,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袁鹏早前在接受采访时曾喊话说,“美国应该降低民主和人权的基调,更多地谈论在全球事务中的合作”。
本月初,我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也明确表示,中国一直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是世界的机遇而非挑战。
汪文斌还强调,中方始终坚定维护的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而不是个别国家为维护自身霸权所定义的国际秩序。在全球化时代,以意识形态划线,拉帮结派搞针对特定国家的“小圈子”不得人心、没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