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认为自己丑,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精致的你有以下的八个表现吗?

如果中招了上面的四条以上,并且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那么,你需要仔细阅读这篇文章。

不夸张的说:如果我们的「爱美之心」超过一定程度,就很可能会导致情绪、行为、认知功能上的障碍。

临床上称之为「躯体变形障碍」。

躯体变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BDD)还有很多别名:

「体像障碍」,「幻丑症」,「惧畸症」,「畸形恐惧」,「美丽疑病症」等…

「躯体变形障碍」是一种病,但不是病在对美的追求上。

追求美是一种权利,也是人的天性,就像我们追求快乐一样,而对美的病态执着,或者说「寻美成瘾」则是一种疾病。

如果你觉得诊断标准晦涩难懂,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1、对美的定义判断有误:明明不丑,却认为自己丑。

2、对美的判断程度有误:明明还不错,依然过分的对自己进行美化。

3、对美的作用过分夸大:认为自己人生中的一切不顺利,都是因为不够美。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寻美成瘾」的本质是认知功能的问题导致情绪行为上出现障碍。

被滤镜和美颜精修过的「美」,让更多人开始留意自己的「缺陷」。

当我们看到「零瑕疵」,「白瓷肌」,「婴儿一般的皮肤」,「随风飘逸的头发」,「无赘肉的身材」的广告宣传。

自然而然会想起自己「粗大」的毛孔,「暗黄」的皮肤,逐渐上扬的发际线和小肚子上的「赘肉」。

躯体变形障碍是一种与强迫特质密切联系的心理障碍。

患者可能会想象出一个外在缺陷,或者将某一个部位的问题过分夸大,从而在惶恐中沦陷。

根据欧美流行病学数据,躯体变形障碍的发病率为1.7%-2.4%.

这意味着百人之中就有2个人在为自己的形体莫名焦虑,而且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

大脑是个「行骗的惯犯」,经常会制造一些虚假的东西。

比如:有些心理疾病的患者会出现幻视、幻听现象,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会有幻痛、疑病的情况,而幻丑是大脑耍的最多的花招之一!

Judith Rodin 在论文《Women and weight: A normative discontent》中提到过,这种对自身不满的情况非常普遍。

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大多数女性都觉得自己是一个胖子。

而事实是:他们眼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区别很大。

这种幻丑的想法,就是躯体变形障碍的基础。

大量的研究同时表明,该疾病病理具有神经生物学因素,可能跟视神经异常有关。这从生理角度说明——我们看到的「丑」,也许并不存在。

先了解一下焦点效应:人们往往会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表现的关注度。

其实,其他人并没有那么关注你自己眼中所谓的缺陷——鼻子有点塌、眼睛有点小、下巴长了个青春痘。

美国心理学家劳森(Lawson,2010)做了相关的实验:

以大学生为被试,让他们穿上特殊的衣服去见同学。大约一半的被试确信同学会记住自己的衣服。

事实上关注到他们衣服的人很少,大部分观察者甚至连对方中途换了衣服也没有发现。

我们自己眼中的缺陷也是如此——事实上,没有人的身体是全无瑕疵的。

我们熬夜、嗜糖、情绪忽上忽下、追求短暂的身心刺激,却忽略了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良好的心理状况和稳定的身心状态才是我们维护身心健康,达到自身最佳状态的「永动机」。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观察身边的人,而不是沉溺于滤镜包裹的网上世界:

我们会发现你第一眼或者沟通交谈中,根本不会注意到他的鼻子是否高挺,她的唇膏是否正红。

采纳柔亲切,擦肩而过的时候发现他神情平和、体态挺拔。

不要放大自以为的缺陷,真实的「美感」绝不仅在于你以为的那个局部。

如果你依然不相信,两天时间内,在他人的帮助下填写下面两张表格。

多次做这样的尝试,将前后两天的不同状态进行对比。

你会逐渐的意识到自己对于形象的评价竟然真的有偏差——你的外在并不糟糕、你在意的「缺陷」影响也没那么大。

在整形者中,大约有3%—16%的人体患有躯体变形障碍。

绝大多数人都出现过体象焦虑——对自己的外貌不太满意,觉得还有可提升的空间。

但我们并不会把所有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都放在「对自己外貌不满」这件事上,无止境的寻求「完美」的外表。

我们看到过很多因为体象焦虑不断整形而毁容的案例。

实际上当我们看到她整形之前的样子,大部分人会惊叹:其实还不错啊,真的不丑啊——韩国风扇大妈痴迷于整容,在所有医生都拒绝再为她整容之后,竟然自行注射,最终酿成悲剧,而所有人都会觉得整容之前的她已经十分美丽。

这正是最令人担忧的一点:

对于躯体变形障碍患者来说,减肥成功、整形成功或者光滑无瑕疵的皮肤并不能给TA们带来更高的自尊、更多的自信、健康的心理的生活,反而会让其对美的追求愈演愈烈。

曾经只有明星才会修出完美无瑕的照片,如今这种特权几乎人人可得。

长期浸泡在美颜相机、滤镜和社交媒体中,各种不真实的照片让我们的认知产生了偏差,躯体变形障碍患者更是如此。

多数患者的心理对「美丑」都有一定程度的误解。

滤镜美颜之下,「美丽」的样子发生变化,而「美丽」的属性也变了形。

它似乎能带来很多附加的价值,比如一份更好的工作,一个更好的伴侣等等。

大家会认为一个「美」的人能力更强、自控力更强、更善良,而一个「丑」的人则各个方面都呈弱势。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美是好的,但并非一劳永逸的金钥匙。

美是加分项,但不是「一票决定项」。

在职场上,与美丽的外表相比,出众的业务和沟通能力更容易获得青睐;

在恋情中,长期稳定的成长和彼此的尊重,同样胜过终究会逝去的青春美好。

当然,认知上的偏差没那么容易改变,所以要逐步的去化解这些内在冲突。

如果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认知出现问题,也无需在心理上自责,应有意识的控制自卑、焦虑的情绪。

通过培养正向的行为习惯,能让心理也回到正常的运行轨道,同时也能够对「躯体变形障碍」造成的负面情绪进行消解。

躯体变形障碍可能表现为慢性过程,从发病到患者主动就医,症状会持续10~20年。

如果躯体变形障碍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治疗,就很可能会共病其他心理疾病。

这样的临床案例并不少见,它们都在提醒:因为过分在意你的外表,你已经生病了!

当情况严重,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内心极度痛苦,甚至出现心理状况的时候,要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治疗。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药物治疗:5-HT再摄取抑制剂(SRIs),适用于躯体变形障碍、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

二是认知行为治疗(CBT):是比使用药物治疗更好的选择,其中,个体治疗法与团体治疗法一直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当然,自我良好心态的培养与专业的医疗帮助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回到最初所说,正确的定义自己的美,正确感知自己的内外在,发自内心的喜爱自己客观的形象,并且主观上努力去让自己变得更好。

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别做无谓的比较,先接纳现在的你。

让滤镜留在APP里,别让它覆盖了你的眼睛。

审核医生:彭旭

责任编辑:刘岩

插画:李大姑娘

免责声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适的健康信息,内容均为科普知识介绍,不含有推荐、证明等广告属性。科普内容不能代替任何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有需求请您及时就医。作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现极限词,为医生临床经验中的个人认识或学界共识,是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其客观重要性的表述,无广告属性。

如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或对文中来自网络未能找到出处的图片有版权异议,请发邮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