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家庭分化,讓家庭關係更健康。

上周某天喉咙有点痛,去公司附近的耳鼻喉科看诊。

排在我前面是一个阿嬷带着孙子,目测孙子应该2岁多吧!

讲话还不是很清楚,臭龄呆的阶段。

我挂完号,坐在诊间等待,整个诊间都是阿嬷的声音。

小男生说他好热!

「热我有什么办法?」阿嬷边念边找有什么可以煽风的东西,最后寻获一旁柜子的广告DM。

她帮小男孩搧风,嘴巴继续念着。

「热你干麻穿尿布!你妈妈也在奇怪,出来不给你穿内裤,穿尿布干麻?」

搧了一段时间,又想到了什么。

「你昨天晚上有没有发烧?烧到几度?你妈也没跟我说。」

「昨天叫你来看医生你不要,你妈也不带你来,真的很奇怪!」

她不停碎念了五分钟,我觉得无比漫长的五分钟之后,

终于叫号到他们,诊间重回安静。

虽然小男孩看诊时,哭闹不停的声音,也很难忽略,

但至少比阿嬷不断抱怨的碎念,要好一些。

在还没有接触心理学时,我应该只会觉得,

这个阿嬷,跟台湾许多老一辈的阿嬷一样,

就是爱做又爱念的那种阿嬷。

但我现在会多想一些,

关于这个阿嬷的成长经验,

还有她过去可能受过的伤。

从医生问诊时的背景听起来,这应该是三代同堂的一个家庭。

因此我想更多的是,对于这个小男孩,

当他这么小,就长期夹在妈妈与阿嬷中间,

尤其当阿嬷会在他面前念自己的妈妈,

这种情结,会如何影响他的未来。

最健康的家庭关系,就是家庭分化要做好,

手足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等等,

每一个都是完整独立的次系统。

各自解决各自的问题,不要拉其它系统的人进到这个系统,

因为当某一个次系统超越界限,侵犯到另一个次系统时,就会造成问题。

这个概念听起来很复杂,简单举个例子,就很好理解。

这是传统台湾家庭,很常看见这种剧情:

夫妻吵架,其中一方跑去跟子女讲另一方的不是,

说是抱怨也好,或是想找个第三人主持公道也罢。

但其实这对孩子来说,是最不好的方式。

接收太多,会让子女默默成为其中一方的情绪配偶。

回到我前面所说的那位阿嬷,她对孙子妈妈的任何意见跟想法,

都应该直接跟孙子妈妈解决,而不是把问题丢给孙子。

或许我们也看得出来,她可能纯粹是想碎念跟抱怨,

但孙子无意之间就成为她情绪的垃圾桶。

这个家庭关系,长久下去,

必定就会出现问题。

曾经的我不清楚界限这件事,

被牵扯进到别人的系统里,出了声,

不但事情没有更好,还惹得自己里外不是人。

除了亲情,在朋友方面也一样。

大家应该有过,当你朋友感情上受到欺负,

你义气相挺,陪着他哭、跟着他骂,

结果最后他们又重修旧好,剩你一人傻眼又尴尬的继续跟他们做朋友的经验吧?

因为有过多次经验,

现在的我学会遇到很多事情,先缓缓,

尤其跨越系统时,应该要把问题回归到原本的当事人身上。

这也是我近几年,从心理学上学到的一点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