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香港令人称羡 为何现在台湾人不再羡慕香港?
文/林泉忠
三十年前的香港是一个几乎样样都让台湾人羡慕的文明进步社会。不仅仅因为香港做为国际大都会而拥有琳琅满目的商品、与世界接轨的服务与设施,更因为香港的高效率、严明的法治制度、受到充分保障的言论与新闻自由。然而,当下的香港几乎已经不再有让台湾人称羡的话题,究竟为什么?
其实,香港社会与北京当局的关系,并非先天性地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虽然经过了八○年代对「九七」的恐慌,经历了「六四」、「回归」、SARS的动荡,香港人依然积极面对,仍然尽力对「一国两制」保持信心,也对「中国崛起」带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及国际地位的提升给予正面评价。正因如此,香港人的「中国人」意识在二○○八年上升到历史新高(参考港大「民意计划」历年的调查)。
基于统治大陆的经验与对权力执着的迷思使然,中国愈崛起,愈倾向在政治上加强对香港的控制。二○○三年欲制订「二十三条」和二○一三年欲引进「国民教育科」,都是此一思维之下的举措。然而,「自由」是香港人最不能妥协的核心价值,因此引发了「九七回归」后香港社会与北京当局之间多次的激烈冲突。
重点是,在胡锦涛时期,对「香港问题」的处理还能展现相当弹性与柔软度,因此二○○五年的果断「换董」和二○○七年承诺「十年后香港可以普选」,相当程度安抚了香港人的情绪。然而「胡下习上」,不仅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对大陆境内言论与思想的控制,应对「香港问题」时也不再展示过去的绥靖姿态。
二○一三年香港发生「反国教运动」后,中南海对「权力备受挑战」的危机感日深,因此当二○一四年「普选」议题一进入程序,北京当局就迫不及待地决定堵上大门,同年六月发表罕见的《「一国两制」白皮书》(完整名称为《「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就是摆明车马的态度。要不是前朝已经答应「普选」,否则这场「假普选」戏码恐怕也省得排练。
尽管是「假普选」,尽管特区政府和建制派竭尽全力上演「二○一七一定要得」这出戏,据消息灵通人士称,在香港立法会针对特区政府根据《决定》制订的「假普选」方案表决以前,北京高层对于这个「假普选」方案,仍然存有究竟是「希望通过」还是「不希望通过」两种观点,结果是「不希望通过」成为最终意志。在香港的普选议题上,北京当局的「权力至上思维」如何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言而喻。
我在「假普选」方案被民主派议员否决掉后,曾发表一篇题为〈政改方案否决后如何收拾残局?〉的文章(《明报》,二○一五年六月十五日),指出北京当局在「普选」死局后处理「香港问题」的三个选择:
一、当作什么都没发生,「八三一决定」原封不动,梁振英继续当特首;
二、换掉梁振英,虽然治标不治本,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能抚平一部分香港市民的不满;
三、 对症下药,尽早重启政改,同时修正「八三一决定」,尽快让普选问题软着陆,让已经严重撕裂的香港社会恢复和谐。
结果,正如我所预测,北京选择「当作什么都没发生」,印证了中南海告别「绥靖政策」的决心。在此思维下,即便梁振英没有连任而换成林郑月娥,特区政府在「后政改」时期「集中精力改善民生」,但任何一个有基本IQ的人都知道:香港社会与继续由小圈子选出来的特首及北京当局之间存在的深层矛盾,不会因此消除。
香港社会的本土化与激进化
事实上,二○一四年之后的香港不仅无法恢复「政改前」的状态,当尝试过所有和平抗议与民主诉求,都得不到掌权者一丁点善意回应后,部分不满的情绪将诉求与抗争手段带向了原本香港主流社会并不期待的激进方向。
因此,当二○一五年「旺角骚乱」发生时,我并不惊讶,并担忧如此的激进行动(政府定性为「暴乱」)恐怕不会是最后一幕。诚然,「激进本土派」倾向街头抗争的手法并不为当下香港主流社会所认同,不过,从这次骚乱即使半夜仍能动员数百位支持者上街,已足以窥视「激进本土派」的气势已经发展到不容小觑的规模。
▲「雨伞运动」在2014年9月28日开始,在同年12月15日落幕。(图/翻摄自维基百科)
除了抗争手段的激进化,年轻世代的诉求与思维也不再只停留在效果不彰的「争民主」范畴,对过去被视为禁忌的主张不再低调和克制。「雨伞运动」时期,领导抗争的学联提出「命运自主」及「和平非暴力」的理念,此一思维在学生之间很快就发生了令人侧目的变化。
当选二○一六年香港大学学生会会长的孙晓岚就直言支持「港独」,认为「香港脱离中国、成为独立国家」,在将来不排除有此可能,并主张「大家可继续思考、讨论,不应该自我设限」。同年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不仅举办公投,通过废除特首任校监制,也选出了高举「本土」旗号的「星火」新内阁。该年的会长周竖峰同样直言本土化是学界大趋势,并声称不排除采用勇武的抗争路线。香港数所大学学生会的本土化趋势迄今仍然持续。
香港社会尤其是年轻世代日趋明显的本土化与激进化,印证了「后政改」时期特区政府掩耳盗铃政策的失败,也揭示了不仅台湾,「雨伞运动」结束后的香港社会发展方向,同样不因北京当局的意志而转移。
▲当下的香港几乎已经不再有让台湾人称羡的话题。(图/视觉中国CFP)
此外,二○一六年周竖峰率领的中文大学学生会「星火」内阁在校内选举期间打出的标语是「完成本土革新的最后一里路」,其中的「完成最后一里路」,正是源自台湾总统蔡英文在大选前奋斗的目标。自从二○一三年以来,从香港的「反国教运动」到台湾的「太阳花学运」,再到香港的「雨伞运动」,港台两地的社会运动相互影响,尤其是年轻世代的抗争行动。
尽管台港两地公民运动之间的合作相当有限,而所谓的「『台独』与『港独』结合」更是虚多于实,却是北京当局最忌惮的事态发展。二○一七年台湾政党时代力量在立法院组成「台港连线」,并邀请香港本土派议员和本土政党人士访台出席研讨会一事,对于北京当局的敏感神经是何等刺激,可想而知。
无论是所谓的「香港问题」,还是「台湾问题」,其根源实际上仍然是「中国问题」。解铃还需系铃人,北京当局能否真正开窍,摆脱权力至上思维的桎梏,换上民主开放的新思维,无疑是解开所有症结的关键所在。
▼香港夜景。(图/美联社)
●林泉忠,日本国立东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兼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东亚国际关系,侧重中日关系、琉球研究、钓鱼台问题研究、两岸三地关系等。本文出自时报出版新书,【谁是中国人:透视台湾人与香港人的身份认同】。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NEWS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 版权声明:图片为版权照片,由CFP视觉中国供《ETNEWS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CFP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